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血吸虫的防治策略及方法

日本血吸虫的防治策略及方法

日本血吸虫的防治策略及方法
日本血吸虫亦称血吸虫或住血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裂体属。

属小型个体,雄虫长12-24毫米,宽0.50-0.55毫米,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

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有卵巢一个,长圆形,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体呈紫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膜系膜静脉中,雌雄虫经常抱在一起,寿命可达1 0-20年。

雌虫产卵于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如遇钉螺则侵入其体中,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无性生殖,产生大量的尾蚴。

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尾部摆动,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引发感染。

其寄生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血吸虫病。

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流行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

我国防治血吸虫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控制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2.切断传播途径(1)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滋生地的环境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杀螺药。

(2)粪便管理:血吸虫感染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理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

在重疫地区推广“以机代牛”以及粪尿混合储存方法有助于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3)安全供水:尾蚴从螺体内逸出的首要条件是水,结合农村卫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安全供水设施,可避免水体污染和减少流行区居民接触疫水的机会。

尾蚴不耐热,在60摄氏度的水中会立即死亡,因此家庭用水可采用加温的方法杀死尾蚴。

3.保护易感染者
4.疫苗研究
该病的流行与防治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制约。

血吸虫病危害程度、防治工作难度远远超过国外流行的埃及血吸虫病和曼氏血吸虫病。

钉螺分布区域以垸外为主,受长江水位影响以及退湖还田、平垸行洪、移民建设实施等使得消灭钉螺十分困难。

且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以机代牛”的实施尤为困难......人类感染血吸虫病主要是人的行为所致。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对预防血吸虫病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