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浆蛋白质

血浆蛋白质

第十三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概述
1.血液的组成
⑴血浆(plasma) :离体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沉降血细胞等有形
成分后的上清液。

⑵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清(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述:正常人的血液含水约81%-86%,其余为可溶性固体和少量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

可溶性固体成分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非蛋白含氮物质、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及无机盐等。

3.血液的固体成分
⑴无机物:以电解质为主
述:血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它们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

重要的阳离子有Na+、K+、Ca2+、Mg2+等,重要的阴离子有Cl-、HCO3-、HPO42-等。

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⑵有机物:蛋白质、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糖类和脂类等
①非蛋白氮(NPN)――血液中非蛋白含氮物质中所含氮的总称述: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氨、多肽和胆红素等,其中尿素含量最多。

约占NPN总量的一半。

在临床上血液尿素氮(BUN)常作为判断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②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述:血液中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葡萄糖、乳酸、酮体、脂类等。

它们的含量与糖代谢和脂类代谢密切相关。

血浆固体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物质是血浆蛋白质。

第一节血浆蛋白质
一、血浆蛋白的分类
1.概念:指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是血浆中的主要的固体成分。

2.总浓度:70~75g/L
3.分类
述:血浆中共有200多种蛋白质。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不同的组分,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电泳法及按生理功能分类法。

(一)盐析法
1.概念:根据血浆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此法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几部分,其中清蛋白/球蛋白(A/G)为1.5-2.5:1。

(二)电泳法
1.概念:利用各类血浆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表面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而加以分离的方法。

2.分类:以醋酸纤维素薄膜为支持物,可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
蛋白、α
1球蛋白、α
2
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
五个组分。

(幻灯6)如用分辨率更高的电泳方法,
可将血浆蛋白质分成数十种组分。

(三)按生理功能不同,可将血浆蛋白分为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类、脂蛋白类、血浆
酶类等六类。

※血浆蛋白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1. 由各种组织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浆中的。

这类蛋白质对于
血浆的功能必不可少,如各种转运蛋白、凝血酶原、抗体、
补体、生长调节因子等。

它们的量与质的改变反映了机体代
谢方面的变化。

2. 在组织细胞更新或遭到破坏时,漏到血浆中的,如淀粉酶、
转氨酶、血红蛋白等。

这类蛋白在血浆中出现或含量升高,
往往反映有关组织细胞的更新、破坏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述:许多血浆蛋白具有多态性,如α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等。

血浆蛋白的多态性对遗传研究和临床工作均
有一定的意义。

二、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pH
述:血浆清蛋白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起主要作用。

如果血浆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间水分潴留过多而出现水肿。

在生理pH下,血浆蛋白为弱酸,并且其中一部分与Na+结合成弱酸盐,弱酸与弱酸盐组成缓冲体系,在维持血浆正常pH值中发挥作用。

2.凝血与抗凝血作用
述:一些血浆蛋白质是凝血因子,经适当因素激活后,可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后者可网罗血细胞形成凝块,阻止出血。

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在纤溶激活剂的作用下转变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以保证血流通畅。

3.运输作用
述:血浆蛋白是亲水胶体,血浆中一些不溶或难溶于水的物质以及一些易被细胞摄取或易随尿液排出的物质,常与一些载体蛋白结合,以利于它们在血液中运输和代谢调节。

4.免疫作用
述:血浆中具有免疫作用的蛋白质是免疫球蛋白(抗体)和补体。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D、IgE等五大类,补体是一类血浆球蛋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水解酶体系。

免疫球蛋白与补体的作用密切相关。

5.催化作用
述:血浆中有许多种酶,按其来源可将它们分为三类:血浆功能性酶如脂蛋白脂肪酶、纤溶酶等、外分泌酶如淀粉酶、细胞酶如谷丙转氨酶。

其中,血浆功能性酶是真正在血浆中起催化作用,发挥功能的酶。

测定这些酶在血浆中的活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

6.营养作用
述:血浆蛋白质在体内分解产生氨基酸,参与氨基酸代谢池,用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修复损伤的组织,也可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为其他含氮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