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运动关节类手法1

8运动关节类手法1


一、后伸背法
二、侧背法
扳法
一. 定义 使关节做被动的扳动,称为扳法。 扳法以巧力产生伸展、屈曲或旋转等运动形式, 且多数情况下为短暂的、快速的运动。 扳法为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 主要手法,如应用得当,效果立验。包括全身各 关节部扳法。
二.
分类与操作

1.颈部扳法: 颈部斜扳法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颈椎前屈扳法 颈椎侧扳法

(5)坐位胸椎定位旋转扳法
患者以骑马势坐于床上,两脚分置于床缘外,以固定骨盆,双手在前胸 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后方,一手从腋下穿人,经过前胸,抓住患者对 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按于偏歪的棘突旁,然后分三步(即胸椎前屈、侧 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先嘱患者主动慢慢前屈胸椎,当术者拇指下 感到棘突活动时,即稳住此幅度,使病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 顶点上,接着再做旋转运动,将患者旋转至最大限度(即有阻力时), 此时,术者扶于对侧肩部的手向下按压,并使肩部上抬,作一个稍增大 幅度的有控制的扳动,同时拇指用力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咯”的响 声,术者拇指下有棘突的跳动感,表示复位成功。 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纠正小关节错位,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恢复关节 功能之功效,适用于第七胸椎以下节段的椎骨。常用于治疗第七胸椎以 下椎体小关节错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板滞和运动障碍等症。
各关节摇法均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 有时还有一定的解除粘连的作用。 如以滑利关节的作用而言,摇法可作为关节部 的主法应用; 如以解除粘连的作用而言,摇法则为辅助手法。
摇法常与扳法一起配合使用。
摇法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如操作得当,具有十 分舒适的特点,各关节摇转时宜缓慢操作。
背法
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可用颈项部摇法。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用肩关节摇法摇肩。对 肩关节周围炎早期,不宜施用肩关节大摇法,应小幅度摇 动,以患者舒适为准。 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可用腰部摇法。 髋部伤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病症,可用髋关节摇法。
膝、踝关节扭挫伤,骨折后遗症等,可用膝关节摇法和踝 关节摇法。
四. 注意事项 1.不可逾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转。 2.不可突然快速摇转。 3.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摇法。 4.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以及颈部外伤、 颈椎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五. 适用部位 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部。
作用:主要适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及运动功 能障碍等病症。
2.胸背部扳法
扩胸牵引扳法 胸椎对抗复位扳法 扳肩式胸椎扳法 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 其中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法较常用。
(1)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 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于其后方,以一侧膝关 节抵住其背部病变处,两手分别握扶住两肘部。 先嘱患者做前俯后仰运动,并配合深呼吸。即前 俯时呼气,后仰时吸气。如此活动数遍后,待患 者身体后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随即用“巧力寸 劲”将其两肘部向后方突然拉动,与此同时膝部 向前顶抵,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3.腰部扳法
腰部斜扳法 腰椎旋转复位法 腰部后伸扳法
(4)仰卧压时胸椎整复法 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 肩部,全身自然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朝上, 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一手按压于其两肘 部。嘱患者深呼吸,当呼气时,按时一手随势下压, 待呼气将尽未尽时,以“巧力寸劲”做一快速的, 有控制的向下按压,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

(2)胸椎对抗复位法 患者坐位,两手交叉扣住并抱于枕后部。术者站其 后方,两手臂自其两腋下伸入,并握住其两前臂下 段,一侧膝部顶压住病变胸椎处,然后握住前臂的 两手用力下压,而两前臂则用力上抬,将其脊柱向 上向后牵引,而顶压住患椎的膝部也同时向前向下 用力,与前臂的上抬形成对抗牵引。
(3)扳肩式胸椎扳法 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以一手 拉住对侧肩前上部,另一手以掌根部着力,按压在 病变胸椎的棘突旁。拉肩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 同时按压胸椎一手将其病变处胸椎缓缓推向健侧, 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 一快速的。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 声。
前臂摇法 腕部摇法 髋部摇法 膝部摇法 踝部摇法
三. 动作要领 1.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应 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不同, 因此各关节的摇转幅度亦不同一。 2.摇转的速度宜慢,尤其是刚开始操作时的速度 要缓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及受术者的逐渐适应 稍微增快速度。 3.摇动时施力要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 体运动外,其它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

(6)坐位旋转推扳法
操作方法:患者以骑马势坐于治疗床上,两腿分置于床两 旁,以固定骨盆,双手在胸前交叉抱紧,术者站于其健侧, 一手从腋下穿人经过前胸扶住对侧肩部,使之向健侧旋转 并略向上牵拉,另一手掌根抵住错位的肋骨角,当身体旋 转至最大限度时(即有阻力时),再作一个有控制的;涌 大幅度的(加大旋转幅度5~10°)突发性地扳动,同时 掌根向患处前上方推压,使肋骨复位。 功效。常用于治疗第八胸椎关节错缝等症。
(9)俯卧提骨盆扳胸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站于患者患侧 (棘突偏斜的侧方),一手掌根抵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 抓住对侧骼前上棘部位,逐渐上提,使脊柱扭转至最大限 度时(有阻力时),然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法运劲, 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突发性扳动。 临床应用:本法具有舒筋活血、整复错缝、松解粘连之功 效。适用于第八胸椎以下节段的椎骨,常用于治疗椎骨错 缝引起的腰背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
(7)胸椎侧弯扳法
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胸椎棘棘突,并用胸部紧靠患者肩 部,使之稳定,当侧屈至极限后,再作一个有控制的、稍增 大幅度的(加大脊柱侧屈幅度约5°左右)突发性扳动,按 压棘突的掌根,也同时推压之,使之复位。
(8)俯卧抬肩扳胸法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上身放松,术者站于患侧(胸椎 棘突的偏斜方),以一手掌根抵住偏歪之棘突,另一手从 对侧肩腋下穿入扶住其肩的前部,并向上抬起,使胸椎旋 转至有阻力时,而后两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作 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扩大扭转幅度5°左右)突 发性扳动,使之复位)。 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理筋整复、纠正关节错位之功效,适 用于第八胸椎以上节段的椎骨错缝的整复。
2.做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 对盲目使用。 3.做关节运动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轻柔手法, 将关节周围放松以便手法的运用。
一、摇法
一.定义 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称摇法。
包括颈项部,腰部,四肢关节等摇法。
二.分类与操作 颈部摇法 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 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 行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称为运动关 节类手法。 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 主要包括摇法,背法,扳法和拔伸法。
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熟悉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 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10)胸椎对抗扳法
方法:患者敢坐位,双上肢上举,挺胸,术者立于其后方, 一手上肢环抱其上臂的下端,另一手拇指顶压住偏歪的棘突, 俩手协调用力作胸椎伸屈运动,当胸椎后伸到有阻力时,两 手协同用力,作相反方向运劲,扳动胸椎,使其复位。 临床应用:本法具有整复关节、舒筋通络之功效,适用于胸 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