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

由此可知中华文明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2.(原创)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上述举措A.标志井田制的彻底瓦解B.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3.(原创)《墨子·非乐上》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出现这一现象根源于A.生产工具的改进 B.民众税负的沉重C.社会秩序的动荡 D.土地私有制确立4.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向北方迁移。

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这一现象A.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B.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 D.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5.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6.(改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7.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材料可用来佐证A.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C.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9.(原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我国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B.唐代内地棉纺织技术得到了全面革新C.宋代以来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D.明清时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10.鸦片战争前,品质精美的中国丝绸在海外深受欢迎。

但在丝绸的主产地长江下游地区,丝货时常滞销,而在广州市场上却货源不足。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强大抵抗力 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D.列强侵略民族意识高涨11.(改编)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开启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工业化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12.(改编)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96年1909年1928年A.开埠通商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1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1858—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资本数单位:万元)1858—1894年1895—1911年总数年均总数年均家数1534.1480047.06资本数3803102.7816578975.18每家资本24.8620.72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4.《清稗类钞》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新风尚”体现在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15.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1:30,1928到1938年间,中外商标比例变为1:4,这反映出A.列强侵略的加剧 B.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抵制 D.官僚资本的压榨16.(改编)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火柴盒贴画)。

其主图为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A.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 B.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C.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17.(改编)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

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3万元。

”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 B.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18.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A.B.C.D.19.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20.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合作社,劳动生产集体统一安排,劳动成果在优先完成国家任务、集体积累之后实行按劳分配,合作社内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都受到一定限制。

与这一经济形式特征直接相关的是A.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21.湖北省应城县长春社放了一个“水稻亩产43869斤”的卫星,邻乡就想放一个红薯大卫星,要求一个红薯一万斤,并召开了“万斤红薯”动员大会。

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22.据统计,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

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

这种变化A.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 B.反映了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C.导致经济建设困难重重 D.体现冷战格局下的国防建设23.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 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24.1979年,改革开放的前线指挥官谷牧副总理带领工作组前往粤、闽两省进行考察;行前,邓小平叮嘱谷牧: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这一指示A.推动家庭承包责任制全国推广 B.掀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C.推动了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5.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报刊文章《农村工作通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湖南日报》《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湖北日报》《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大众日报》《不容开历史倒车》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

26.(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3分)材料一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

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

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方私自铸铁。

明朝初期,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令。

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

2000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

——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材料二1893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竣工投产,是官办企业。

后来由于资金不足,改为官督商办。

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官督商办改为商办,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外国列强甚至一度担忧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其竞争对手。

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日本金融势力多次利用汉冶萍公司运营资本拮据的困难,想方设法渗透侵略力量。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

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而已露发展前景的煤铁联合企业,反而以日益衰落败坏作为自己的历史结局。

——摘编自《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汉冶萍公司》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 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 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