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泌尿系)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泌尿系)

《医学影像学》讲稿肝、胆、胰、脾第一节肝一、肝脏影像学检查的目的:①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出定性、定位诊断。

②鉴别右上腹肿块的来源,以及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

③了解肝的结构和其他病变的原因及程度,如门静脉高压,肝静脉淤血等。

二、采用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5.0MHz。

检查肝血管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正常肝实质为均匀分布的细小光点,中等回声。

肝内管道结构呈树状分布,肝内胆管与门静脉伴行,肝内动脉一般难以显示。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检查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流。

三、疾病诊断(一)肝脓肿(hepatic abscess):1.临床与病理:肝脓肿有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可单发或多发,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肝肿大和肝区疼痛。

2.声像图表现:①早期肝脓肿:肝内局部出现低回声区,其内回声不均匀,或呈等回声光团,边界欠清晰,边缘不规则,或有由周边开始液化所致的无回声环。

②液化不全肝脓肿:脓肿呈无回声区,或称液性暗区,边缘不光滑。

无回声区见较多粗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伴有后方回声增强。

③典型肝脓肿:脓肿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切面常呈圆形或类圆形、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内有细小光点回声。

(二)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1.临床与病理:本病是一种血管的先天性畸形,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无症状,瘤体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病理上,瘤体由血窦组成。

2.声像图表现:①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或分叶状、结节状回声。

②以高回声多见,其内部回声呈筛孔状。

③病灶后方常可出丙回声增强效应。

④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内及周边血流不丰富,有时频谱多普勒可探及静脉频谱。

(三)原发性肝癌1.组织学上90%以上为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还有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共三类。

多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大体病理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2.声像图表现:①肝内出现肿块图像,边界清或不清,外周可见声晕。

②内部回声可分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高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和弥漫型。

③肿块继发征象,肿瘤边缘血管受压、变窄、闭塞或移位,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可有癌栓形成。

④彩色多普勒检查肿瘤边缘和内部常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频谱显示为高流速高阻力型。

⑤常合并肝硬化声像图表现。

(四)转移性肝癌1.临床与病理:转移性肝癌(secondary tumor of the liver)以消化道和胰腺肿瘤来源多见。

常需结合临床诊断。

2.声像图表现:①特征性表现:“牛眼征”或“靶环征”。

②部分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之间有较明显差别,部分则相似。

因此需结合病史。

(五)肝囊肿(hepatic cyst)1.临床与病理:是一种生长缓慢、病程长的良性病变,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

2.声像图表现:①肝脏内可见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壁薄,边界清晰。

②后方回声增强。

③部分囊肿内可见分隔光带(多房性囊肿)。

④较大时压迫邻近组织。

⑤囊肿合并感染时,内可见光点回声。

(六)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the liver)1.临床与病理: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寄生虫病,在我国西北各省、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发病率比较高。

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称肝包虫囊肿病;另一种是由泡状棘球蚴病所致,称泡型棘球蚴病。

2.声像图表现:①肝包虫囊肿,有单囊型、多囊型(大囊包小囊)、混合型、囊壁钙化型。

②泡型棘球蚴病表现为实质性高回声,形态不规则,周围界限不清,其内回声不均匀,有钙化高回声。

病灶分为局灶型、弥漫结节型、巨块型和坏死液化型。

(七)肝硬化(cirrhosis of liver)1.临床与病理: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某些毒物中毒、营养缺乏、胆道阻塞和血吸虫病也是造成肝硬化的原因。

肝硬化早期,肝体积多增大,质地稍硬;晚期肝体积缩小,质地硬,表面呈结节状,可伴有门静脉高压。

2.声像图表现:①肝脏切面形态失常,肝缘角变钝和肝叶比例失调。

②肝表面不光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③肝内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欠均匀。

④门静脉高压征象,门静脉和脾静脉增粗、脾肿大、腹水、侧支循环开放。

⑤彩色多普勒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频谱低平。

第二节胆一、检查技术: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最好在晨间空腹检查。

二、影像观察:正常的胆囊纵切面呈梨形或长茄形,壁光滑,腔清晰,后壁和后方回声增强。

可显示胆囊颈、体和底部。

三、疾病诊断(一)胆石症(gall stone)1.临床与病理:常引起右上腹疼痛和黄疸症状,依位置不同分为胆囊结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复合结石。

胆石的主要成分为胆色素和胆固醇,有时含有钙盐。

2.声像图表现:①胆囊内探及高回声光点、光团。

②后伴声影。

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二)胆囊炎1.临床与病理: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

是由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胰液返流等原因引起,病理学表现为胆囊粘膜充血水肿、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等,严重者可出现并发症。

慢性胆囊炎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延续,也可为原发的慢性炎症,常合并胆囊结石。

病理改变为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使囊壁增厚,肌肉组织萎缩,使胆囊收缩功能减退。

2.声像图表现:(1)急性胆囊炎:①胆囊体积增大。

②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超过3mm,有时呈“双边影”。

③胆囊腔内可见光点回声,后方无声影。

④合并结石时,胆囊可见结石光团,后伴声影。

⑤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差或丧失。

(2)慢性胆囊炎:①常与结石并发,可见结石光团。

②胆囊体积多缩小或正常。

③胆囊壁增厚,回声增强,边缘粗糙。

④胆囊萎缩时胆囊内无回声区消失。

⑤脂餐试验胆囊收缩功能不良。

(三)胆囊癌1.临床与病理:原发性胆囊癌较少见,85%为腺癌,其余为鳞状上皮癌及类癌。

腺癌又可分为乳头状、浸润型和粘液型等。

约70%的胆囊癌合并有胆囊结石。

2.声像图表现:①隆起型:胆囊内有隆起性突出物,呈结节状、蕈伞状或圆球形,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内部呈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

②厚壁型: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内侧表面不平整,以胆囊颈、体部明显。

③混合型:同时具备上述两种表现。

④实块型:胆囊形态失常,胆囊内无回声区消失,充满低回声或不均质的实质肿块回声。

合并结石时,可见强光团及后方声影。

(四)胆管癌1.临床与病理:多发生在较大胆管,病理以腺癌最多见,其次为鳞癌。

肿瘤形态可分为浸润型、结节型及乳头型。

2.声像图表现:①在扩张的胆管远侧显示肿块图像,呈乳头状,后方无声影。

②肿块与胆管壁无分界。

③有时表现为胆管壁突然狭窄或截断,无明显肿块显示为浸润型。

④间接征象为病变以上胆管明显扩张;肝门淋巴结肿大;肝内转移灶。

(五)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1.临床与病理:Caroli病(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特点是肝内胆管囊状扩张,可合并结石及胆管炎,还可并发海绵肾及胰腺囊性变。

胆总管囊肿分为囊肿型-Ⅰ型:肝门部的囊性扩张,全并有肝内胆管扩张;憩室型-Ⅱ型:发生在胆总管外侧壁的先天性憩室;膨出型-Ⅲ型:胆总管局限膨出到十二指肠内。

2.声像图表现:①Caroli病主要表现为沿肝内胆管的多个圆形或梭形无回声暗区,与胆管相通。

②胆总管部位出现局限性扩张的无回声暗区,呈圆形或梭形。

③可显示暗区近肝侧的胆管一般无扩张,并与之相通。

④常合并有结石、胆管炎。

第三节胰一、检查技术:禁食8小时以上;可取半卧位或坐位;可饮水充盈胃作透声窗。

二、影像观察:胰腺分为胰头、胰体、胰尾。

胰管大于2mm应考虑胰管增粗。

三、疾病诊断:(一)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1.临床与病理:病因包括代谢性、机械性、药物性、血管性及感染性等方面。

在我国主要为胆系疾病所继发,其次为酒精性。

由于某种病因使胰管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阻断,突然使胰酶释放入邻近的间质组织,从而导致发病。

病理上分:①急性间质性(即所谓水肿性)胰腺炎,仅显示轻的胰腺水肿和细胞浸润,胰腺体积可以比正常大到3倍;②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实质、邻近胰腺组织发生严重的脂肪坏死、出血、液化,其筋膜可以增厚;③出血性胰腺炎,出血十分明显,伴有脂肪坏死;④化脓性胰腺炎,胰腺有化脓及脓肿形成。

2.声像图表现①胰腺体积增大、增厚。

②多为弥漫性,边界不清。

③回声减低。

(二)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1.临床与病理:病因尚未明确,病理上胰腺常有一定纤维组织增生,有钙化或结石形成。

2.声像图表现:①胰腺体积增大,有时可缩小。

②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

③内部回声增强。

④主胰管多扩张。

⑤有时可合并胰管内小结石。

(三)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1.临床与病理: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阻塞性黄疸、疼痛和上腹部包块等。

2.声像图表现:①胰腺局限性增大,内可见肿物。

②内部多呈低回声。

③肿瘤的外压症状,包括阻塞性黄疸,血管移位等。

第四节脾一、检查技术:于左侧第9-11肋间隙,腋中、后线部位进行肋间斜切扫查,观察脾厚度,实质及脾内血管等情况。

二、影像观察:正常脾外形呈半月形。

正常脾厚度小于4cm,长度小于11cm,脾静脉小于0.8cm。

三、疾病诊断:(一)脾破裂(splenic rupture)1.临床与病理:脾为最易发生外伤的器官,可发生在脾包膜下、脾实质内和脾周围出血。

2.声像图表现:①脾包膜下出血时脾包膜下可见长形无回声区。

②脾破裂时脾增大,形态失常,包膜回声中断。

③脾实质破裂时脾内可见异常回声团块。

④脾周血肿时显示脾周低回声带。

⑤腹腔内积血。

(二)脾肿瘤(splenic tumor)1.临床与病理:少见,良性以血管瘤多见,恶性以淋巴瘤多见。

2.声像图表现:①脾海绵状血管瘤:显示境界清楚的高回声光团,边缘清晰,内部一般无血流显示。

②脾恶性淋巴瘤:脾弥漫性增大,实质内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回声结节,有时融合在一起。

(三)脾脓肿(splenic abscess)1.临床与病理:由脾周围器官感染直接波及或经淋巴、血行感染可致脾脓肿,亦可是脾梗死的并发症。

2.声像图表现:①脾轻至中度增大。

②脾内出现无回声区,周边有较高回声带环绕。

③无回声暗区内光团、光点回声。

④抗感染治疗后有所缩小。

(四)脾囊肿(splenic cyst)1.临床与病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真性和假性。

2.声像图表现:①单纯性囊肿:脾实质内无回声暗区,壁光滑,边界清,后方回声增强。

②多囊脾: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互不连通的无回声区,呈圆形,多合并多囊肝、多囊肾等。

(五)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1.临床与病理:常见于左心系统血栓脱落,脾周围器官的肿瘤和类症引起脾动脉血栓并脱落,某些血液病和淤血性脾肿大等。

大多数脾梗死并无症状。

2.声像图表现: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楔形或不规则低回声区,楔形底部朝向脾包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