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蒲松龄《狼》公开课教案

蒲松龄《狼》公开课教案

《狼》公开课教案
水阜乡第二中学杨媛
教材分析:
我所教学的课文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狼》。

第六单元是以“动物”为主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与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进一步思考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来的人类的生活轨迹。

《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中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

那么本文这个故事,其实要学生们通过学习以后思考,考虑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告诉学生们要与恶人敢于斗争的道理。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

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②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③理解句意、文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坏人时应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汇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句意、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

《狼》表面看是写狼,实际上是写像狼一样的人。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们讲与”狼”有关的小故事
狼在我们心中是什么形象?今天蒲松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于狼的故事。

二、作品简介
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作者蒲松龄?
谁来解读一下“聊斋志异”这四个字?
三、文本朗读
1、给学生时间放声自由读
2、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的时候注意生字词和句子的节奏停顿。

3、学生自由读
4、学生个别读
5、集体读
四、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四人一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2、哪位同学愿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故事情节?(2)
五、探究分析
文中讲了一个屠夫与狼的故事,那么作为故事来讲的话,就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请同学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开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遇狼屠户发现了两狼“缀行”
屠户心理担心
狼心理窃喜
发展: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惧狼从“惧”到“大窘”从害怕叫焦急窘困
屠户心理非常害怕
狼心理也开始害怕了,不知道怎么对付这个人可是说是很“忐忑”
高潮: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
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杀狼又害怕转为勇猛地反击先下手为强
屠户心理转悲为喜感慨万千
狼心理聪明反被聪敏误
结局: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带着感情集体读全文(老师板书下一环节)
六、扩展联系
根据文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狼(或屠户)。

七、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讽刺的狼,其实是邪恶的化身,代表的是贪婪、凶恶、狡诈、愚蠢的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狡诈贪婪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斗争。

板书狼
蒲松龄
狼屠户
开端窃喜惧怕
发展忐忑大窘
高潮悔恨顿悟
结尾羞愧大喜
根据文中“”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的狼(或屠户)。

蒲松龄《狼》教学反思
“灵活”课堂,引领无限趣味
水阜二中杨媛蒲松龄的《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最后一篇文言文。

课文通过叙述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面对像狼一样狡猾、贪婪的恶人,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

如此看来,讲解字词,疏通课文必然少不了,还要整理故事情节,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探究蒲松龄的写作意图,要学的内容实在是不少,用
一课时完成教学,显然有难度。

那么,到底应如何教呢?以下是我基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的最后一篇文言文课文,相比较以前所有的文言文,内容教简单,实词虚词等借助工具书,学生完全可以掌握。

如果在课堂上再细讲句意,以及实词虚词等内容的话,那么一节课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从文本的实际出发,疏通文意环节留给学生课前预习,并且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由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点。

老师在参与小组活动的同时,进行交流探讨。

同样,我这里所说的从实际出发,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乡村中学,学生人数少,学习基础差,又对文言文词汇的解说等没兴趣的实际,我觉得更要把握一个课堂的灵活性,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效果比教师在讲台上死讲硬喊的实际要强。

我认为在学习文言文中更需要“授之以渔”,这是以不变应万变。

语文教学本也应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文言文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教授翻译方法远比教授具体字词意思,来得实在,“删、补、换、调、留”这五字,即是箴言。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指出此处所用的方法,比如说《狼》中“投以骨”、“意暇甚”、“并驱如故”、“身以半入”的翻译时,只是我一句反问,学生便意识到需要调换语序,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只可惜在课堂上,我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翻译,而是随机抽查了一些学生,虽然学生能够基本翻译准确,但是在本文的翻译环节,我觉得还是有疏漏。

这个如果提前带学生们能够有个集体复习探究,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用灵活的方式增加课堂趣味
古文,“文”虽精妙,“古”字恰当道,学生学起来自然多了几份畏惧,少了几份亲切,真是越“古”越无趣,这样就要看老师怎么耍“花样”了。

但是在本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切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讲述狼的故事,以及文本中故事的发展,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

在本课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去找一两个关于狼的小故事,结果学生们就做的不错,有讲牧羊人与狼的故事,也有讲狼和毛驴的故事,甚至有学生提到了她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说灰太狼是一个非常聪明,对红太狼很好,又百折不挠的狼,并且提出了灰太狼的经典台词“我还会回来的。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学生基本都变的灵活起来,嬉笑着低声谈论自己找的故事。

这个环节对于我们的学生的表达来说,还有不成熟之处。

学生应该试着站在大家面前,大声把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可能是公开课,又是视频录制,这对于我们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难免紧张不安。

三、朗读环节灵活多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课,那么如何耍好“读”这套剑法呢?形式可多样化。

《狼》的篇幅不长,我设计了三次读全文环节,或自读、或齐读,俱是在梳理“狼的故事”一节;抓重点段落反复读,加强朗读指导,比方说重读第二段,指导学生读出屠户与狼对峙时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紧张,尤其是抓住第二段中“骨已尽矣”中的“矣”字,这在我的教师范读环节已有体现,如趣味朗读,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试着体验狼和屠户的心理,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读的确实不错。

出其不意,无疑生疑。

答案不是我们的追求,得出结论思维过程才是目的。

就像课堂上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学生凭着以往的积累和感觉能说出狼的狡猾和贪婪,屠户的机智和勇敢,看似达到目的,实则还尚浮于文本之上,需要老师追问一句“从哪里看出来,请加以分析”,去咀嚼“缀行”、“又”、“暴”、“转视”等词的味道,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增强语言分析能力。

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最后的问题设置,即让学生在横线上填句子,在课堂的结尾,因为在前面的把握文中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有点多,所以这个环节基本是没有时间再开展了,实在遗憾。

“文章合为时而著”,蒲松龄能写出“高人一等”的作品固然离不开他的才情,但是写到“入骨三分”的境地,也必然和他自身的遭遇与现实有关,那就不妨学学屠户,把握时机,一举制胜,把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放在最后一段解读之时,再简单引入,更显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当然这个环节也是个欠缺,对于文章深层次的把握,对于文意更好的理解,这节课远没有达到。

还有,学生的预习环节还是没有做好,也许是我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预习方向,所以课堂时间很紧张,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在要求学生们去预习的时候,预习那些内容,怎样去预习,还是要把要求明确化。

简单地说了预习课文,学生们最多只会读一两遍课文,把难读的字注音,简单看下作者介绍什么的,然后就以为自己预习了。

这是一种简单的预习,为了课堂更加有效,所以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明确预习目标,是预习的关键。

通过这堂课的展示,我同样收获了很多,只是心中总觉得还留有遗憾,也许“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尤其是对作为新老师的我来说,更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