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动学

药动学



代谢
代 谢
硝酸甘油, 90%失活
药物的首关消除示意图
口服给药的影响因素
•吸收环境---如个体差异、空腹、肠道
功能(蠕动快,吸收时间短,药物吸
收量少)、饮食影响、微生物环境等。
驱虫药应避免与油性食物同 服,为的是减少吸收,发挥 局部驱虫作用。
吸收环境的PH对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PH--通过改变解离与 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 响吸收。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例1:某病人因故服用戊巴比妥钠(酸性药 物,Pka=7.4),马医生用维生素C抢救, 尿液酸化为5.4,另一位朱医生用苏打水使 尿液碱化为9.4,哪位医生处置正确? 例2:吗啡(弱碱性)中毒洗胃,促进毒物 的排除,为什么? 血液PH=7.4,胃:酸性,肠道:碱性 • 胃 (酸性)
原因?
诊断结果:脑血栓并发脑溢血
原因:
结合型
双香豆素 凝) 99%
游离型
1%(抗
+ 保泰松
凝过度)
98%
2%(抗
结合型
A药 B药 99% 98% 50% 49%
游离型
1% 2% 50% 51%
A、B同用,哪个药物作用明显? A、B同用时,对血浆蛋白结合率 高的药物作用要明显。
• 药物还可与体内物质竞争血浆蛋白结 合。 如:磺胺药可竞争胆红素与血浆
内侧并形成开口通道,将微粒排出胞外。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 吸收、分布、排泄----转 运
• 转化、排泄----消 除
• 转 化----代 谢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 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注射给药 吸入给药 经皮给药
如:亚硝酸 异戊酯。
3、吸入给药(呼吸道给药) • 特点:肺泡表面积大(约200M2),血
流丰富(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吸收
迅速。颗粒要小于2微米。气雾剂、喷雾
剂颗粒较大(5微米直径),用于鼻咽部
的局部治疗。
4、经皮给药
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物或毒 物可缓慢通过(有机磷) 加入促皮吸收剂(硝酸甘油缓释 贴皮剂)
运,如钠钾泵、钙泵、胺泵等。
例:儿茶酚胺通过胺泵进入囊泡
青霉素从肾小管主动分泌
举例
丙磺舒和青霉素合用:竞争同一载体排泌,
使青霉素延缓排出,作用时间延长。
2、易化扩散(有教材称“特殊转
运”)
• 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 • Na+、K+、Ca2+、葡萄糖等通过易化扩散
吸收。
• 扩散速度快(和脂溶扩散谁快?)
蛋白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增多,可引
起新生儿黄疸。
磺胺甲恶唑
影响分布的因素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例子: 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氯 喹---肝脏浓度高
汞、砷、锑---肝、肾
影响分布的因素
3、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血液与 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分 子量小、脂溶性高、游离的药物易通过血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生物膜结构示意图
由于生物膜具有脂质性的特点,只有脂溶性大、极性 小的药物较易通过。极性大得药物如何转运? 极性大的药物,分子量小的(200Da 以下)通过膜孔
转运,分子量大的通过特殊载体转运。
资 料
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肝脏除合成本 身蛋白质外,还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质。 血浆中除部分球蛋白,特别是γ-球蛋白外, 其余的球蛋白、全部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都 在肝内合成,因此当肝脏受损时,便可影响 血浆蛋白质的浓度,使血浆蛋白质,特别是 白蛋白含量降低。
肝硬化
病例分析 某男,73岁,登山后回家休息,第二天醒 来说话不清,左侧上下肢不能自由活动,CT 检查为脑血栓。用双香豆素防血栓扩大。有 发热、关节疼痛,加用保泰松治疗。5天后 突发神志不清,口吐白沫,抽搐、惊厥、昏 迷,多处皮下组织瘀斑,抢救无效死亡。
酸 性 环 境
弱酸性 药 物 解 离 少 易 过 膜 吸 收 多
碱 性 环 境
解 离 多 难 过 膜 吸 收 少
弱碱性 药 物
解 离 多 难 过 膜 吸 收 少
解 离 少 易 过 膜 吸 收 多
2、注射给药:
最常用?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动脉注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射、
关节腔注射、心室注射等。
• 营养物质多为易化扩散。
低血糖口服葡 萄糖
需要耗能的转运方式是?
主动转运
需要载体的转运方式是?
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不需耗能的转运方式有?
简单扩散、膜孔扩散、易化扩散
(三)膜动转运
• 胞 饮----某些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与相 应的大分子微粒具特殊亲和力,使细胞膜 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进入细胞。
• 胞 吐----细胞内微粒被膜包围,移向细胞
影响脂溶扩散的因素: ①膜面积和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能 收缩血管的药物吸收慢) ②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 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 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离子障—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通过生 物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此现象称“离子障”现象。 掌握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
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 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
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1、膜孔扩散(又称膜孔滤过)
-----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受流体静压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酸性药
10pH-pKa =
[ A ] [HA] [ A ]
碱性药
10pKa-pH =
[HA]
色甘酸钠 (Cromolyn Sodium):pKa=2, 酸性
pH=7
总量
pH=4
A + H+HA HAH+ + A 总量 如果色甘酸钠在某 PH 环 2 100001 105 101 1 1 10 境下解离了9%,问此时 的PH值是多少? [ A ] [ A ] 10pH-pKa = 10pH-pKa = [HA] [HA] = 107-2 = 105 = 104-2 = 102
D +P
P:血浆蛋白
DP[暂时失活]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 结合,弱碱性药物除白蛋白 外,还与脂蛋白和酸性糖蛋 白结合。
与血浆蛋白结合
• 特点:1)差异性-不同药物、不同个体、
不同年龄,结合差异大;2)暂时失活和
暂时贮存;3)可逆性;4)饱和性及竞
争性。
多种药物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 联合用药会出现相互影响。
皮肤薄的地方也可透皮吸收。 (起效慢)
透皮剂促进药物渗透吸收的原理:
1.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位于类脂基质层结 构中的腔隙象征着可渗透的微观区域。正常情况下, 这些腔隙微小,独立于角质细胞间隙中,在此状态下, 药物进入角质层的渗透性很低。但在渗透促进剂的 作用下,这些腔隙膨胀、扩展并使相邻的腔隙融合,最 终形成网状的腔隙系统,构成渗透路径,从而有利于物 质分子通过角质层。 2.使皮脂腺成为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主要通道:促 透剂渗入皮肤皮脂腺管内,溶解皮脂或腺腔壁上皮脂 性分化细胞,降低皮脂腺管内的疏水性。 3.有扩张汗腺和毛囊开口的作用: 促透剂通过膨胀和 软化角质层,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有利于药物 通过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如冰片和薄荷油对皮肤 具有刺激性,可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发挥促渗 作用。
不同给药方式的吸收快慢 吸入> 肌注> 皮下注射> 口服> 直肠> 皮肤
二、分布
----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 环到各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过
程。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影响分布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 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 转运、代谢和排泄。
肠(碱性) 非解离型多
血液PH=7.4 吗啡非解离型多
注意
在水里或熔化状态下只有 大多数碱性药物为含氮化合物 ---------1个氮 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化合 原子和1、2、3、4个碳原子形成的键分别 物,叫弱电解质。 为伯胺、仲胺、叔胺、季胺。 季胺带电荷,碱性强,不易过脂质膜。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在PH变化较大的体内 对药物转运的影响更大。如胃:1.5~7,尿 液:5.5~8。 酸化和碱化尿液对排毒有重要临床意义。
酸性药物中毒:
碱化尿液—用碳酸氢钠、抑制碳酸苷酶的利 尿剂 碱性药物中毒:
酸化尿液----氯化铵、汞利尿剂
乳汁(PH=7.0),血液(PH=7.4),
母亲服用吗啡会影响婴儿吗?
跨膜转运
(二)载体转运:指药物首先与生物膜上 相应的载体结合,再将药物转运到膜的另
一侧的过程。
特 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
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内有丰富 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成分的 吸收。
绒毛壁的每一个柱状上皮细胞,面向肠腔那部 分细胞膜上,还有许多微绒毛,其数量多达 1700条,这样小肠吸收面积就增大600多倍, 总吸收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
口服给药的主要影响因素
•理化性质—脂溶性高、亲水性低、分子量小、 解离度低的,易过膜。
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 运,易化扩散顺浓度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