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第三讲--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王世充废隋哀帝, 隋朝灭亡。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和繁荣:魏晋至隋唐
【时空框架】
第三阶段:唐朝时期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公元907年
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开元盛世(713-741)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武则天(武周之治)
藩镇割据
贞观之治(627——649)
农民起义
589隋统一
581隋建立
618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政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 治 一步发展。 上
表经
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
①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 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②目的: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 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 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 度?它的发展演变如何?
(一)隋唐时期政治:
2、唐中后期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
(1)唐玄宗设节度使和藩镇,形成外重内轻 的军事格局
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 南南右卢阳东方西庭西 五节节节节节节节节节 府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 经使使使使使使使使使 略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 东川海宁京西夏肃疆疆
(一)隋唐时期政治:
节度使之权: 招募、指挥、 军储、监察、 财政、行政 等大权于一身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拓展:安史之乱
1.原因 2.经过
①政治腐败: ②军事举措失当: 时间:755—763年
A.外重内轻。 B.军备废弛。
3.影响 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2)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3)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第二课时 隋唐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考点分析
考点 范围
考查角度
题型与分值
(2016·课标全国Ⅱ,25)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政治
选择题,4分
文明 (2013·课标全国Ⅰ,41)汉、唐地方行政变迁的 非选择题,6分
趋势
(2015·课标全国Ⅰ,27)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文明 (2015·课标全国Ⅱ,26)农业技术与唐宋经济重
积极:
①减轻了农民的的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②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
消极:
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形成军阀,是以后 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
(二)隋唐时隋期唐经经济济史
1.农业:
①水利工程:隋朝开通大运河;筒车:水力灌溉; ②生产技术:曲辕犁出现,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 定型,犁耕技术的成熟; ③土地制度: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 ④赋税制度:前期是租庸调制,中期以后实行两税 法。
③ 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创立 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唐朝完善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
④ 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是
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政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 治 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上 成熟。
表经
隋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
现 济 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上
文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 化 学艺术的进步。 上
二、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
⑤科举制的影响
A、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
B、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积极影响: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公 平 公 正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E、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A、束缚思想 消极影响: B、不求实际,阻碍科学进步
C、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庸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一)隋唐时期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发展
①沿革:A、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B、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C、唐太宗时期完善。
②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现 济 方经济得到开发。
上
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 化 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上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一)政治
1、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2、中央官制:开始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家世成为唯一标准,形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3)评价: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 施,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 不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2)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出现的原因】
①唐代藩镇独揽地方大权,势力不断膨胀,
②安史之乱削弱中央实力,边镇扩展到内地
【藩镇割据的特点】
①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 ②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 ③不向朝廷交纳贡赋。
【影响】
①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 ②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兵役制度: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的推行 (1)原因
“草市”,设“草市尉”管理。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4.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力,
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
南 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 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 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 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 于上层,百姓不得参与, 民意无从体现。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 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 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 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 进步。
问题与探讨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步,而地 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 这是一大缺点。
③作用:
A、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提高了行政效率。
B、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拓展归纳]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①耕作技术: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
溉。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1.农业: ②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
现,隋唐发展,武则天时,逐步破坏。)
【1】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二、隋唐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
(一)隋唐时期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2)改革:前期(冯太后)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中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易服装; 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封 建化改革。
(4)影响: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促进了鲜卑族 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 动了政权封建化;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 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 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