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其反谓以素为饰,故问之。)子曰:“绘 事后素。”(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 “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 美质,然后可加文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 为先。起,犹发也。起予,言能起发我之志意。谢氏曰:“子 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
►孔学并无秘传,而孔子也不偏私。《礼记》“君子抱孙不抱 子”“父子不同席”“父不教子”,意在成人独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 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 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 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 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 则沛然矣。”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 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 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 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 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 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 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 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 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教学内容,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幷目(品评)其所长,分为四 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 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 知十哲世俗论也。”
文学,诗书礼易乐春秋,礼仪制度的学问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里有意向性与现实性之分,着重行为实践,培育性情,强调 自觉坚持,因此亦难亦易。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亢以私意窥圣人, 疑必阴厚其子)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 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 故能立。)闻斯二者。”(当独立之时,所闻不过如此,其 无异闻可知。)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尹氏曰:“孔子之教其子,无异 于门人,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钱穆:远谓无私厚,非疏义。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也。
►教与学的方法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愈,胜也。)对曰:“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一,数 之始。十,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 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无所不悦,告往知来”, 是其验矣。)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许 也。胡氏曰:“子贡方人,夫子既语以不暇,又问其与回孰愈, 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 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 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 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
►天性,唯,教育的作用与局限
子曰:“有教无类。”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 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 则善,本无类也。
►教育对象,等级观,打破官学的垄断与偏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忠发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谓发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 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浅深之序也。
《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 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 之有哉?”
►气质之性、环境、习染、差异
►另解,我和你都不如他,谦逊,勉励,学道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 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谄,卑屈也。骄,矜肆也。常 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 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凡曰可者,仅可而 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 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 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盖许其所已能,而勉 其所未至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贡自以无谄无骄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 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 之。)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其所未言者。此章问答,其浅深 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 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 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李泽厚:此非以贫为乐,乃虽 贫仍乐也。
►才能的类型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 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 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 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 “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 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 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 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 深知夫子之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