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内容

中国教育史内容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它包括多方面教育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也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佳偶,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以后把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施德政的基本手段。

2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3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

4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

5总结了兴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7提出树立教师的典范。

一、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1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学术下移。

2提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丰富了教材建设,奠定儒家经典基础。

4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古代封建官僚体系准备条件。

5重视德育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总结佳偶实践经验,都提出许多教育学原理方法,教育学规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历史影响,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为古代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并指导教育实践,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本来意思是无论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平民入学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广泛的接受学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墨子;三、孟子的观点孟子从性善论和施仁政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的民心,而得民心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最有效措施。

教育对人作用是求放心,每个人虽具有先天的善端,但由于环境诱惑和自身不够努力,可能会失掉善端,教育就在于找回本性,保存和发扬善端。

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大学大学明确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大学以人的完善过程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个步骤,八条目。

这个逻辑反映出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着眼于人伦,一个人道德和社会在政治的实现为目的。

太学元朔五年,汉武帝采取董仲舒意见,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

七、颜氏家训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以训诫子孙。

概述主要阐述了论士大夫教育和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①尽早施教尽早施教尽早施教尽早施教他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

原因有可塑性大精神专注②严慈结合③均爱原则偏爱是形成儿童狂妄、偏执、自暴自弃不良人格的主要因素。

④重视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发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

⑤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稷下学宫: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性质官僚贵族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八、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并形成于隋唐时期,从一开始变同学校教育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科举制的诞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又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3)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4)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九、韩愈教育思想新发展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作的《师说》。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①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③以“道”为求师的标准④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十、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批评死记硬背和滥用体罚那种“督以句读责其检束”和“鞭挞绳缚”的做法会导致师生间关系紧张造成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失败。

二、主张教育儿童应该从积极方面入手必须适合儿童心理、生理的特点符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使其日有长进。

三、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起到美育、德育、智育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简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一生又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它的局限性在于,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大学与小学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

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

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

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在儿童阶段空讲大道理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大学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

十一、社学明朝社学是设立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观雪。

他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民间儿童入学,带有某种强制性。

是对元朝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设立更普遍,数量更多,在教学方面更趋成熟,他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官学得到空前发展,社会制度更趋完善,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东林书院明朝影响最大名声最大的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德尔讲会制度东林书院的讲会是明朝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

讲会制度是其一个重要特点。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密切结合。

东林书院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活动中心,又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地位。

十二、马礼逊学校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其教育宗旨为“以学校或其他方法促进或者改善在中国之教育”。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她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十三、壬戌学制为了改革旧学制,1922年教育部在北京专门召开了学制会议。

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制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之后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

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者“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十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⑴首先,“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⑵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⑶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他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本质在于中学时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应引进并发挥作用。

(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十六、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大臣亦称《癸卯学制》。

它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患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

俾学生之术亦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特点1学制延续时间长2传统的课程设置3传统的办学体制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5仍没有女子教育位置十七、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⑴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⑵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使教育能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⑶公民道德教育⑷世界观教育⑸美感教育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十八、梁启超新民教育目的“新民”包括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主要是“新民德”。

主要标准是具有爱国心公共心独立性和自治力等通过学校教育“养成特色国民”人人都能“自克自修”培养出这种“新民”再由他们去改良社会国家就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主要观点: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正确正确与否至关重要。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国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治,自尊,合群尚武等品质。

十九、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探索人类社会远景问题的一部著作1902年康有为避居印度撰写的。

他认为这个“大同世界”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

这种“公教”的学制系统是1、人本院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受教育2、育婴院婴儿断乳后不由父母抚育送入本院接受学前教育至6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