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衰患者的护理 ppt课件

心衰患者的护理 ppt课件


全心衰竭
(4)心理状态 焦虑、内疚、绝望或恐惧。
(5)心功能分级 :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
于1928年提出,沿用至今。
NYHA分级的优缺点
n 简便易行
n 仅凭病人的主观陈述,有时症状与客观检查有 很大差距
n 只能反映当时的心功能状况,不能反映预后
心功能分级(NYHA,1928)
分级
依据及特点
一、慢性心力衰竭
(一)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 要的死亡原因。我国引起慢性心衰的病因以 冠心病居首位,心衰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一、慢性心力衰竭
基本病因:①原发性心肌损害。
②心脏负荷过重。
常见诱发因素:①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②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最常见;③血容量 增加;④治疗不当;⑤原有心脏病病情加重 或并发其他疾病。
基本病因
①原发性心肌损害
ⅰ、缺血性心脏病 ⅱ、心肌病 ⅲ、心肌炎 ⅵ、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 :糖尿病、甲亢等
②心脏负荷过重
ⅰ、压力负荷过重
高血压 肺动脉高压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ⅱ、容量负荷过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常见诱发因素:
①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②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最常见; ③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液过多过快 ④治疗不当;如不确当停用利尿剂和降压药。 ⑤原有心脏病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⑥妊娠和分娩
左心室增大等。 ③原心脏病的体征,如杂音、震颤。
(2)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 循环淤血。
1)主要症状:消化道症状是最 常见的表现。
2)体征:①水肿:出现于身体 最低部位的压陷性、对称性 水肿。②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是右心衰竭的主要体征,肝 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是特征性 体征。③肝大。④心脏体征: 右心室显著增大,三尖瓣区 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发病机制
代偿机制
增加心脏前负荷
心肌肥厚
神经体液的代偿机制
失 代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血管升压素水平增高
发病机制
心肌损害与心室重塑
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
心室扩大或心肌肥厚
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
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相对或绝对不足及能量的利用障碍 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
快 ④治疗不当;如不确当停用利尿剂和降压药。 ⑤原有心脏病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⑥妊娠和分娩
2.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 降低。
1)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典型表现为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急 性肺水肿是最严重的表现。
2)咳嗽、咳痰、咯血
心衰患者的护理
第三章 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
第2节 心力衰竭的患者的护理
第2节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案例:男性,60岁。逐渐加重的活动后呼吸困难5年,病情 加重伴下肢浮肿1个月。5年前,剧烈运动后出现心悸、 气短、胸闷,约休息1小时后缓解;以后体力逐渐下降, 活动后感气短、胸闷,夜间有憋醒,无心前区疼痛。1个 月前感冒后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气短明显,不能平卧, 尿少,下肢浮肿。高血压史20余年,未正规治疗;吸烟 40年,不饮酒。T 37.1℃, P 72次/分,R 20次/分,Bp 160/96mmHg,神志清楚,半卧位,口唇发绀,颈静脉 充盈,肝颈静脉反流征(+),两肺叩诊清音,两肺底闻及 细湿啰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齐,心率92次/分,心 前区闻及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肋下2.5cm,有 压痛,脾未及,移动浊音(-),双下肢明显压陷性水肿。
心肌整体收缩力下降 心室顺应性下降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和诱因。 基本病因: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
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肺心病等。 常见诱发因素: ①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②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最常见; ③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液过多过
心力衰竭分期(ACC/AHA,2001)
心衰分期
特点
A期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衰症状,但有发生心衰的高 危因素如高血压、心绞痛、代谢综合征等
I级 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 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日 常活动时出现上述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
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于一般日常活动即可出现上 述症状,需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方可缓解。
IV级 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可出现上述症状, 体力活动后加重。
问题: ①主要护理问题?
②主要护理措施?
• 心力衰竭概念:
• 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 (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心室收 缩功能减弱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 (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 心力衰竭的临床类型按其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和 慢性2种,以慢性居多;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 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临床表现
n 消化道症状: 上腹部不适、
n
食欲不振等
n 呼吸困难
n 水肿
n 颈静脉怒张
n 肝颈静脉回流征
n 肝大、腹水
右心衰竭
(3)全心衰竭:同 时存在左、右心衰 竭的临床表现,或 以某一侧心力衰竭 表现为主。当左心 衰竭发展至全心衰 竭时,夜间阵发性 呼吸困难等肺淤血 症状有所减轻,但 发绀加重。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代偿机制包括:
①增加心脏前负荷,回心血量增加,搏出量增加。
②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强,搏出量增加。
③神经内分泌的激活。
3种因素互相关联、互为因果。通过以上机制心 脏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时,心功能处于代偿期; 若不能满足机体所需,则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 征。
3)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状
4)体征: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n- 劳力性呼吸困难 n-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n- 端坐呼吸 n- 急性肺水肿
2) 咳嗽 、咳痰 、咯血
左心衰竭
临床表现
3)心排血量降低的症状 n 疲倦、乏力、虚弱 n 头晕、嗜睡或失眠 n心悸、发绀、尿少
左心衰竭
4)体征: ①呼吸加快,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有时伴哮鸣音。 ②交替脉,第1心音减弱,P2亢进、舒张期奔马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