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众现象
xxxxx
摘要: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情景,它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着它的影响,周围的很多事情也可以用从众现象来说明,可以说从众现象早已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对从众心理,为何会从众做出了浅要概括、分析。
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从众,并如何做出选择。
关键词:从众成因选择盲从自我意识
所谓从众是在既没有遵从于团体的直接要求,也没有任何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的条件下,个体为了适应真实或想象中的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众行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
但是不分析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有时会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们应当减少盲目从众,遇事要理性思考。
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
从理论上讲,从众现象的产生可以是由于对比参照的需要、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或忠于集体的容纳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中从众现象的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影响:即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从众的成因
(1)环境因素,来源于群体压力,阿希的关于独立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关于群体压力的的规范性影响的经典从众研究。
阿希的实验情境在客观上具有明白确定性, 但实验助手们那种颠倒是非的行为可以造成从众者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模糊
认识, 即在心理上产生对问题的知觉与判断他人确定行为真假的矛盾, 因而从整体看,阿希的实验情境带有明显的、人为造成的、心理上的模糊性。
实验中阿希向被试验的学生每次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共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条,称为标准线条;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条,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标准线条的长度相同。
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试验开始,实验者此时都能明确自己观念,说出正确答案。
第二次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二、三、四位被试验的错误的答案,导致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判断时,思想观念出现混乱,没有遵从视觉给出的答案,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
实验中阿希“助手”的错误答案,明显使得他人产生了从众心理。
一个新的团体规范的形成,迫使了每一个个体判断向新团体规范靠近。
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的意见相互抵触。
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虽然他们可能从未见过面,不认识。
生活中,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种力量,尤其在当前社会中,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鼓动力,它能让人们在某种情景下失去理智的思考,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跟随大众一起做出选择。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决不少见。
例如在《影响力》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
比如一个人在听到
或者看到许多人都购买了某种商品时,自己可能也会购买。
而有些厂商也会利用这一现象,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短缺效应,制造出某种商品热销而缺货的假象,这样消费者往往都会头脑一热就购买了这种“宝贵”的商品。
由此可见,环境对我们生活中判断、行为的影响作用。
(2)个人因素的影响也对从众的产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真理的探索,在进行判断时,如果身边有一些专家、在行的人,这时,就容易产生从众现象。
团体规模越大,就越容易产生更大的从众现象。
行为的认可与支持,如果一个孤单的正确的判断者,有少许的社会支持,并公开的向多数者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的结果会是只有6%的从众现象产生。
产生的结论就是,对异议者进行少许的社会支持,就能减少社会从众心理的束缚。
生活中,人们可能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感,或是希望自己不被排除于某个团体之外的归属感,从而被动地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
事实上,这是一种寻求他人支持的行为。
可以说从众心里的目的意义就是避免社会支持的全部丧失。
此外自信和个人意识也是个人因素的很重要一部分。
一个自信有自己强烈意识目的的人能够使用个人支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我行我素,而不过多地受大众的影响,因为他们能够从自己身上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有自己的意识作为支撑。
而一个不自信也没有自我想法的人则更多地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判断来做事,这样,做别人都去做的,无需自己纠结不定的判断,不知所措可以说一种很好的方式了。
因此,从众现象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些有建设性的异议和独立性还是非常被值得称赞的,那么从众有是否值得称道呢?答案是当然的,从众对于很多方面有着大家没有意识到重要作用,首先非常重要的一点,从众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发展。
对社会规范、规则的从众在社会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从中可以构建社会行为,让我们预测到他人的反应,总之,从众有着非常重要的好的作用,可以促进生活。
当然,从众也有着不利于社会发展、有害的作用。
有很多不好的行为,因上面所述的从众原因而蔚然成风。
从众现象时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很多时候,不顺应从众现象,敢于在别人都说“是”的时候说“不”,需要相当的勇气与信念。
而事实上,一个人无论选择从众还是不从众,都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并承担其结果。
如果你选择从众,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想做的事,也许你满足了当前的安全感,得到了支持认同,但可能会为此付出违心的代价;而如果你选择了不从众,也许你可以从长远角度做自己的事,但目前则必须承受来自周围的非议与压力。
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者曾经说过的:“你现在感觉好的事情,不一定将来也感觉好;而你现在感觉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将来也感觉不好。
”因此,无论你怎样选择,都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那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从众现象呢?事实上,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事也都各有不同,并不是说从众或不从众哪个就是更好的,这关键还是要看你自身是如何想的,你所坚持和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你可以承担什么样的代价。
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从众,那么要注意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例如遵循底线伦理,同时准备好自己可能会承担的后果;而如果你选择了不从众,那么就要注意你不从众的方法,同时准备好自己可能要付出和面对的代价。
不管如何决定,要有自我意识,即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样的要求目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自己的方向;有自信,当然自信是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各种
渠道上获得的自我肯定,如果在我们对事情不太了解、获取的信息不够多或不准确不够自信时,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极有可能做出错误决定。
当然,做到这些的同时,我们也要相应地控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的影响,在作出最后决定时,要想到结果和自己将要承担的后果,这些将帮助我们在从众问题上做出更好的选择。
总之,从众行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了解人的从众心理,恰当处理其行为,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从众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反之,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为,这就是“盲从”。
我们应摒弃盲目从众,鼓励理性从众,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们应该遵循。
参考文献:
[1] 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01期
[2] 宋官东;从众新论[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3] 宋官东;对从众行为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4] 汤光华;从众行为的背后[J]. 中国统计. 2003(12)
[5] [美]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人民邮电.出版日期: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