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教材分析


世界第一大洲 地形和河流(使用地形图和 地形剖面图) 复杂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 图)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强化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原则 隐性整合 活动没有强调运用信息技术,但是,信 息技术的应用是学生的必然选择,如让学生补充其他相 关信息,总结天气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显性整合 明确提出运用信息技术查询、收集、整 理资料的活动,如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办展览会,自 主学习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和保护。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经验、体验 强化地理学习的实践环节
多元智力理论的流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来。认为人 的智力构成是多元的,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外,还有空 间视觉能力、音乐节奏能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自我反省能力、自然观察能力和存在智力。智力是不容 测定的,如果一定要测定这种智力,那就应当侧重于该 智力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不仅仅 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注意学生智力的综 合评价——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评价。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部编本)
教材分析
魏县益民中学 八年级地理组
第一部分
教材编写说明
一 教材编写的背景
二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三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结构框架
四 教材内容的组织 五 教材内容的表述 六 教材的系列化

教材编写的背景
•社会的发展
•地理科学的发展 •教育观念的更新 •国际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浪潮 •对现行地理教材的反思与批判
文化发展: 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变化 物质文化高层次性和多样性 协调人与地关系的制度文化的形成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选择现代文化,理解、尊重、爱护传统文化 理解、遵守有关的协调人地关系的法律规则
•地理科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面临着来自自然、社会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融合 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将资源环境作为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 注重地球表层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研究 关注人类与环境发展问题 注重微观过程研究: 静态、类型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机理研究 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研究 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社会过程研究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注重人地相互作用分析、体现人地相互协调的观点 注重自然、人文地理的动态过程剖析 增加应用地理学的内容、体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增加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内容
•教育观念的更新
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认为人原有的经验很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 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过程。教学应该引导学生 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积极观察、思考和探索,以获得 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经过批判、修正、 理解、记忆,与理性知识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稳定的知识 结构。
知识经济: 智力资源或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 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决策知识化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组织机制与演变机理发生变化 国家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技术进步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 培养学生新的价值取向、市场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国际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
提出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国际地理大会:世界的理解——尊重、理解异国文化 地理教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念 美国:“地理为生活:——关注生活、讲生活中的 地理、解决实际问题 德国:容忍、与社会共存
教材内容的选择: 内容进一步精简与综合 增加了环境地理的知识 区域地理内容减少
教材内容的组织: 突出人地关系主线 区域地理内容以专题出现 教材内容的表述: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图文并茂、形式活泼 技能训练与探究活动内容增加
加强应用地理学研究: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环境整治与保护 灾害预防 RS、GIS、GPS应用的产业化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现代化: 定性文字描述演变为定量研究 数学分析方法由线性规划演变为系统分析、 模糊预测、灰色描述、模拟实验等多种方法 RS、GIS、GPS技术的广泛应用 当代地理科学由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有意无意用到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 内容选择侧重基础性 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奠定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删减无用的信息 ——基础性原则 把《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逐一分解,并落 实到教材的相应部分,达到课程标准的基础标准。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选取生产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素材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
例1 七年级上册对气候类型内容的设计(地理规律)
目标设定: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内容设计: 找规律、析原因:
影响热带和寒带 气候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纬度位置 从与天气的对 比和人们的感 受中体会什么 是气候 不逐一讲述气候类型 不要求记忆气候类型的名称 阅读气候类型 图,了解世界 气候是有差异 的 影响亚欧大陆中 纬度地区东西向 气候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海陆位置 影响山地迎风坡 和背风坡降水差 异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
叙述课文部分: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及原因 来料加工 ,制成品出口;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
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情有关
活动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为什么日本工业区集中分布在沿岸地区 (适应日本加工贸易经济)
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第三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四节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某些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散到有关区域中讲述
例2
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 内容设计(要素之间的联系)
目标设定:了解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 内容设计:
从欧洲人的饮食 结构引入 温带海洋性气候 畜牧业发达
地处中纬度大陆 西岸的地理位置
多汁牧草, 草场广布
以平原为主的地形
例3 八年级下册区域的选择(区域特色)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
极地地区
中国
总论
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大地理区域) 认识省级行政区(北京 澳门 台湾 新疆) 香港和 西 长江
地理
分论
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 双版纳) 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 沿江地带)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中国 区域
北京(政治文化中 心) 珠江三角洲(经济 开放地区) 黄土高原(特殊地 形区)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严重的水 土流失 脆弱的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
五、教材内容的表述
章 节 目(框题) 叙述式
地理概念的图释
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 展示地理过程的图像
活动式
读图、识图
探究原因和规律
教学内容的分解 目(框题) 叙述式课文 活动式课文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归 纳天气与我们的关系。
•社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 突破传统经济的封闭状态 资源不再受国界的限制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角 进出口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国际市场融为一体 国际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建立导致体制的趋同 对地理教材的影响: 体现世界经济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 国家、地区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人员、信息交换 学会从全球范围分析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经济行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图像设计符合学生审美情趣 版面设计不拘一格
——统一性原则 体例统一
文字叙述风格统一
活动设计统一 图像设计统一
——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汲取国内外教材成功的编写经 验,为我所用。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对国内教材的继承 对国内教材的知识结构,先世界后中国 继承国内教材的小栏目设计,发展成为活动设计 汲取国外教材的内容选择方式和活动设计方式 削枝强干、精简内容 以范例组织教材内容 突出地理的实践性、强化活动的设计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人口 文化 经济(人文要素) 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说明一个大洲存在的有关地理问题 认识一个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
国家或地区 世界 区域
主题
印度(发展中国家)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水旱灾害频繁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发展中的工业 中东(热点地区) 美国(发达国家) 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匮乏的水资源 文化差异 移民国家 农业地区专业化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资源消耗大 国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对外开放的前沿 城镇的发展 外向型的经济
天气及其影响 (七年级上册)
天气的概念
发 达 的 加 工 贸 易 经 济 用事例说明日本的加工 分析日本工业区集中分 (日本) 贸易经济 布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七年级下册) 具体描述我国的纬度位 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 位置优越 置和海陆位置 越性 (八年级上册)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八年级下册) 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四大地理区域是怎样划 分的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教材内容设计给老师的内容扩展预留空间 活动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原则 教材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开放性 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 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余地 给教师内容扩展留有余地
例4 亚
七年级下册对“亚洲”内容的设计 洲 涉及到的其他大洲
七大洲的面积比较 北美洲的地形(使用地形图和 地形剖面图分析) 非洲的气候(使用气候类型图 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