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儿》教案设计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初级中学李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我”童年采摘、吃柳叶的所谓的“乐”,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2、学习文中“我”爬树及吃“菜包子”情景的生动描写。
3、理解文中饱含深情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 、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延展思想的张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沉。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和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艰苦岁月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培养乐观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乐”与“苦中带涩”的思想情感的内涵及句意的理解”。
难点:体会“我”当时爬树、吃树叶的苦痛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投影以春天为背景柳叶为主题画面的图片。
说到柳叶,诗人们留下不少佳句,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碧
玉妆成一树高”------是的,杨柳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可谁曾想到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它竟成为人们救命的粮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柳叶儿》,共同走进那个时代。
(二)整体把握
播放《二泉映月》,配乐朗诵:
1、听课文。
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出自己整理出来的生字词,默写完毕,邻近的同学相互批改
(老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投影显示】
柳叶儿有什么特点?
围绕柳叶儿讲了几件事情?
在这几件事情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三)交流展示
1、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小组,自由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
【投影显示】
读柳叶----朗诵组谈柳叶----人物分析组
品柳叶----语言赏析组画柳叶----板书设计组
(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疑问)
2、讨论完毕,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四)互动探究
【投影显示】
(1)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
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
我把太阳称作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打比方,还是真的这样看?为什么?
(2)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这句话,除了写“我”吃柳叶儿包子时的贪婪和吃得数量之多外,还表现了“我”的什么状况?是有意夸张,还是写的真实样子?
(3)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为什么?
(小组间相互讨论,讨论后,各组推选代表到讲台上发表本组的意见)
(五)提出疑问
(有疑问的学生提出疑问,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六)拓展延伸
出示训练题目:
以“谈吃树叶、野草”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指导学生当堂练习。
(七)课外实践
回家后,与父母、爷爷、奶奶进行心灵交流,让他们口述当时生活状况,搜集资料,整理成文。
(八)结束语
播放宋祖英的《好日子》。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请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那柳叶儿的时代。
一、资料链接: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着困难时期。
由于刚建国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主要是苏联的逼债,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还有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面临极端困难的艰苦时代,每人每个月发一定的粮票、肉票等等,不可以多吃也不可以多用,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苦,他们的消耗的体力大,供应的更不够吃,人们抢野菜,抢地瓜秧,抢榆树皮,抢柳叶儿、、、、、那真是一个苦难的岁月。
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1、整理出这篇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3、读完课文后,最触动你心灵深处的是什么?
4、将你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写下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苦涩.()捋.下来()噌.噌()逞.能()兀.地( )飕.飕()攥.着()一茬.()二、柳叶有什么特点?课文围绕柳叶讲了几件事?
三、找出课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至少两处)
四、回家后,与父母、爷爷、奶奶进行心灵交流,让他们口述当时生活状况,搜集资料,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