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4.商王朝是一个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周初大举实行分封。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

据此可知,与商朝相比,西周A.对地方的管辖更有效B.管辖的版图更辽阔C.开发了更广阔的土地D.建立了集权统治25.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一改按辈分排列祖先的惯例,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

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引起了卫道之士的批评。

这反映当时A.宗法观念崩溃 B.批判思潮产生C.君主专制强化 D.商品经济发展26.甲午战后,梁启超写到“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室,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摈斥则谴责耳。

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民主进程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乏27.1911年6月,梁启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

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

”材料反映了A.清政府倒行逆施客观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B.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宪政转型C.梁启超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D.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推动革命进入高潮2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是“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任务……”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B.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C.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29.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泸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一平民气,而救危亡。

”下列对材料解析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B.发电报时中国面临主权受损的新危机C.当时学生强力抗争,北京是运动中心D.吴佩孚等人积极呼吁促成初步胜利3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已知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31.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了城乡之间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

”据此可推知材料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作用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32.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33.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

”“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以理性主义为核心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C.揭露批判天主教会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34.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35.历史学者姚海在《俄国1917 年的“电报革命”》中写道:“俄国1917 年二月革命在首都彼得格勒是以工人和卫戍部队的起义取得胜利的。

但在外省和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接受了彼得格勒革命的事实。

”学者把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的出现突出反映了A.二月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列宁当时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权C.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

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

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

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

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边墙。

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

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

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13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做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

“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

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

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

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

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

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

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

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

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7分)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

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

——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6分)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

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

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

但是通现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6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