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课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一历史课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09高考山东文综)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
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其大量种植不仅不反映农业的衰退,恰 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村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农 产品加工业兴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答案】B
中国古代经济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
萌芽等几个方面。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奴隶社会的井田 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是 重农抑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会破坏小农经济,使国家赋役的来源受到影响;会 改变土地占有形式和突破社会固有的关系,因此自秦国商鞅变法起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 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北宋时期农业持续发展增长,同时仍然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①③不正确, 因此选C 【答案】C 【点拨】经济史考题很容易考这种图表类数据题(表格、曲线图、饼状图等),解 读这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时间和项目(什么的数据),其次要找出数据分布的特点或 变化的趋势,再次要找出总体变化趋势里有无极点(最高、最低)和异常(增长中 有下降,下降中有增长)。最后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如上状况的原因。
(3)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矛盾。主要包括:A、激化了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这一矛盾直接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B、激化了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这一 矛盾导致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4)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 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对此, 封建国家不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故无法根本解决该问题。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完善
时间 原始农业 商周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曹魏

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石器、耒耜为主 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水利设施 大禹治水
铁农具、牛耕出现 犁壁、牛耕推广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坎儿井 汉明帝时王景治黄
翻车(灌溉用)
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 定型)
1.如何认识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的表现。 (2)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A、土地兼并使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严 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阶级矛盾尖锐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B、土地兼并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材料三】 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 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政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傜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 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点拨】该题是2008年广东高考单科第26题,是一道表格材料题,考查的知识点包 括:古代的赋税制度;自然经济的结构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对此种类型的 试题,考生普遍感觉较难,会畏惧甚至放弃它,结果导致失分。实际上,只要克服 畏惧情绪认真的去审题,一步一步的思考,是可以得到大部分分数的。 第(1)问, 要注意分两种情况去作答,这是考生容易忽视的;第(2)(3)问只要作答,就会适当 得分,考生要争取考虑全面一些;第(4)问要首先做出判断,判断错了,下面一概 不得分。说明理由时一定要抓住“雇佣关系”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考试是一场智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理的考验。
(2009高考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至道末年(997年)
农业税 (万贯)
2408.1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业税 (万贯)
1567.3 3874.0 5117.2
农业税:非 农业税
60:40 40:60 28:72
(本题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3.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②危害: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③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 A北魏、隋唐的均田制。 B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
②消极: A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妨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非常脆弱,极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四)我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特点: 1.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使用牛耕、工具改良、技术提高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从赋役征收的情况看:算赋和口赋征收的是货币,还可以钱代役,这样促使 了农产品大量的流入市场成为商品,从而促进了商业繁荣。 (4)首先需明确西汉 的商业繁荣的原因和明确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雇佣关系的出现”,从而定论。
【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钱),即亏 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2分)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分)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 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3分) (4)不成立(1分)。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5分)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三年春五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村寡也。其令 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吏发民若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赃为盗。 二千石听者,与国罪。”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五】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 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 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 (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 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 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 农民的负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1)在计算西汉农民家庭年收支情况时应留意备 注中关于役的注析,分为亲身服役和以钱代役两种情况,因此计算方式也分为两 种方式:当以钱代役,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役-日常开支;当亲身服役, 其计算方式为:粮食收入-赋-日常开支。(2)从以上计算结果看,无论哪一种方 式,农民收入都不敷支出;西汉的农民要想维持生计的,就必须做到开源节流, 把“耕”与“织”联系在一起。
同上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 (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 式。(3分 )
作为考生,碰到难题时沉着冷静,“我感到难别人会感觉更难”,只有这样, 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这些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最终得分。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2.地域特色:南稻北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二)租佃关系普遍化 1.出现:战国时期,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2.发展: (1)汉代:租佃比较普遍。 (2)宋代:租佃制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地租形态是实物租。 (3)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方式确定。 3.影响: (1)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 (2)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筒车(利用水力灌溉)
(三)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2.春秋时期: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