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
一、韩愈(公元768——824)的文学 一、韩愈(公元768——824)的文学 思想
李翱在《祭吏部韩侍郎文》中说:“ 李翱在《祭吏部韩侍郎文》中说:“建武 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 拔去其华,得其本根。开合怪骇,驱涛涌 云。包刘越赢,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 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 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全 唐文》 唐文》卷六四零)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文起八 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1、文明道
《答陈生书》“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 答陈生书》 辞”;《送陈秀才彤书》“盖学所以为道, 送陈秀才彤书》 文所以为理耳。” 答李秀才书》 文所以为理耳。”《答李秀才书》“然愈之 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 尔。” 尔。” 《原道》:“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 原道》 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 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 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矣。” 矣。”
第九章 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 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一节 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 批评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
位伟大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 诗歌理论家。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文艺要真 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 民的疾苦。我们称之为社会学派批评,这 和殷璠、皎然一派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派 的代表人物还有元稹、张籍、王建等人。 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 白居易的诗学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与 元九书》 元九书》中。
2、气盛言宜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 答李翊书》 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犹是也,气盛 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这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 这是孔子“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 论语·宪问》 孟子“知言养气” 孟子“知言养气”说的继承和发展。王充也曾说: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 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 而文积。” 而文积。”(《论衡·书解》) 论衡·书解》
附录:
明末张煌言说:“ 明末张煌言说:“盖诗言志,欢愉则其情 散越,散越则思到不能深入;愁苦则其情 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 沉著,沉著则舒籁发声,动与天会。” 清初陈兆仑说:“ 清初陈兆仑说:“盖乐主散,一发而无余; 忧主留,辗转而不尽,意味之浅深别矣。” 忧主留,辗转而不尽,意味之浅深别矣。” (引自钱钟书《七缀集》 诗可以怨” (引自钱钟书《七缀集》“诗可以怨”条)
释义:
“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虽然是分别提 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 出的,但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是同一 个问题。“象外之象” 个问题。“象外之象”是就形象的构造而 言;“味外之旨” 言;“味外之旨”是就形象的审美特征而 言。没有“象外之象”就没有“ 言。没有“象外之象”就没有“味外之 旨”;反过来说,要想有“味外之旨”, ;反过来说,要想有“味外之旨” 就必须有“象外之象” 就必须有“象外之象”。
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尤难。 与李生论诗书》 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 诗矣。”“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 诗矣。”“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 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 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 即知味外之旨矣。” 即知味外之旨矣。”
第二节 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 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唐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针对六朝唐初骈文 的泛滥而发的,以古文替代骈文,其性质属于语 体改革,但又包含着文风的改革,因此,对文学 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唐代古文运动所倡导的古文是指不讲骈俪对偶的 能自由流畅表达思想情感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 方式。骈文侧重于格式整齐的语言形式美,而且 是一种绚丽铿锵,和谐对称的雕饰美;古文则侧 重于语言的自由流畅表达,讲究的是一种清新自 然,生动简洁的本色美。
附录: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 溢目前曰秀” 溢目前曰秀” 钟嵘评阮籍诗云“ 钟嵘评阮籍诗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 荒之表” 荒之表”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 与极浦书》 戴容州云:‘ 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 眉睫之前也。’ 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 容易可谈哉!” 容易可谈哉!”
2、强调诗歌要表现生命活力和具有动 态美
《精神》“生气远出,不著死灰”,《流动》 精神》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流动》 “若纳水輨,若转丸珠”这和皎然的思想也 若纳水輨,若转丸珠” 是一致的,他在《诗式·明势》中说:“ 是一致的,他在《诗式·明势》中说:“高 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 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或极天高峙, 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或修江 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 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3、强调诗歌重在传神而不落行迹
《形容》“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冲淡》 形容》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冲淡》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中国诗论历来重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视神似,不重形似。早在齐梁时画家顾凯 之就提出“以形写神” 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后来苏轼 也说“ 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 此诗,定非知诗人。” 此诗,定非知诗人。”
3、不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 送孟东野序》 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 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 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 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 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 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 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 之鸣” 之鸣”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 荆潭唱和诗序》 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 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 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含蓄》 雄浑》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者符合“象外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前者符合“ 之象”说,后者符合“味外之旨” 之象”说,后者符合“味外之旨”说。清 代神韵说的代表王士祯最喜“ 代神韵说的代表王士祯最喜“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尽得风流”一句,他说这八个字,道出了 诗歌创作的“个中三昧” 诗歌创作的“个中三昧”。但赵执信在 《谈龙录》中说:“观其所第二十四品, 谈龙录》中说:“ 设格甚宽,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
3、论作文的态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故吾每为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 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 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 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 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 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 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一、“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与元九书》:“自登朝来,年齿渐长, 与元九书》 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史 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 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时, 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 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 指言者,辄歌咏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指言者,辄歌咏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4、强调诗歌贵在自然真实,而无人工 矫揉造作之弊
《自然》“真予不夺,强得易贫”《精神》 自然》 真予不夺,强得易贫” 精神》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这和钟嵘所说的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自然英旨”“真美”的思想是一致的。 自然英旨”“真美” 唐代李白早就提出“ 唐代李白早就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 雕饰” 雕饰”。
二、柳宗元(公元773——819)的文 二、柳宗元(公元773——819)的文 学思想
柳宗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兼取诸子百 家,他并不排斥佛老,而是精通佛学,也 重视吸收老庄思想的某些方面。在古文理 论建树方面不及韩愈全面、系统,但是在 有些方面比韩愈更深入。在政治上比韩愈 激进,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改革” 激进,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改革”,后 一贬再贬,终老死于柳州。
2、“著述者流”与“比兴者流” 著述者流” 比兴者流”
《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作于圣,故 杨评事文集后序》中说:“ 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 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 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 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 《训》,《易》之《象》《系》,《春秋》 》《系 春秋》 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 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 夏之咏歌,殷商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 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
三、“直歌其事” 三、“直歌其事”
《新乐府序》中说:“其辞质而迳,欲见 新乐府序》中说:“ 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 也;其事实而核,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 顺而肆,可以布于乐章歌曲也。” 顺而肆,可以布于乐章歌曲也。”《秦中 吟序》中说:“ 吟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 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命为《秦中吟》 命为《秦中吟》。”
1、文以明道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 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本之《 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本之《书》以求 其质,本之《 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 以求其恒,本之《 以求其宜,本之《春秋》 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 《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