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

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络病学说的历程及现状作者:冯玮, 陈志刚作者单位:冯玮(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陈志刚(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100078)刊名:北京中医药英文刊名: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9,28(8)被引用次数:0次1.王振国久病人络,宿邪缓攻 1995(3)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 1997(2)3.雷燕.王永炎.黄启福络病理论探微 1998(2)4.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1)5.谭达全.邓冰湘论络病[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5(7)6.雷燕.黄启福.王永炎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2)7.常福业.王永炎络病辩证浅析 2003(6)8.于向东.崔军络病的治法和用药特点[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9)9.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2(6)10.王永炎.常富业.杨宝琴病络与络病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3)11.邱幸凡络脉理论与临床 199112.雷燕.刘建勋.尚晓泓愈心痛胶囊对急性心肌缺血犬血浆内皮素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1996(4)13.李岩.赵雁.黄启福.王永炎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3)14.丁元庆从"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探讨络病的特点[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06(1)15.毕桂芝.仝小林络病研究及治疗进展 200516.吴以岭络病学 20041.会议论文年莉.刘翀羽.王学岭《内经》络脉络病理论整理研究2008络脉与络病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在全面整理《内经》有关条文的基础上,系统勾画出《内经》对络脉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病证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揭示《内经》时代络脉与络病学说的发展概况.2.学位论文朱昭明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2006目的:应用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研制出中药通肾络胶囊,观察其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体外培养正常及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分泌产物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DN的肾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为络病学说诊治DN提供实验依据,反证通肾络胶囊组方的科学性,进一步佐证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

方法:理论探讨:在搜集整理历代医家有关论述及当代关于糖尿病肾病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络病学说探讨DN中医病机,指出气阴两虚是DN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DN的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是DN主要病理改变。

确立”益气养阴,祛瘀化痰、通络消积”的治法,并据此制定通肾络胶囊组方。

结果:1通肾络胶囊对DN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给药八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通肾络高剂量组体重显著增加(p<0.01);缬沙坦组、通肾络低、中、高剂组饮食量、饮水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24h尿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

注射STZ72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组间无差异。

给药四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通肾络高剂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

给药八周后,糖适平组、通肾络中、高剂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通肾络高剂组肌酐清除率显著增高(p<0.01)。

给药四周后和给药八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通肾络中、高剂组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降低(p<0.05)。

与模型组比较,通肾络中、高剂组肾脏系数显著降低,分别(p<0.05,或p<0.01)。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多,少数肾小球呈分叶状,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

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空泡变性,肾间质可见局灶性炎性细胞浸润。

通肾络低剂量组:缬沙坦组、糖适平组、通肾络中、高剂组:肾小球内毛细血管扩张减轻,与模型组相比,肾小管病变轻微,未见炎症性损伤。

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基质明显增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空泡及颗粒变性。

各治疗组:系膜基质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肾小管空泡及颗粒变性较模型组减轻。

各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电镜:模型组:基底膜增厚明显,厚薄不均,足突、次级突起融合明显,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裂孔减少明显。

各治疗组:部分基底膜中等增厚,部分增厚不明显,足突融合较明显,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较模型组减轻。

2通肾络胶囊对DN大鼠TGFβ1、MMP-2、TIMP-2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通肾络组TGF-β1显著降低(p<0.01),其它各组无差异(p>0.05)。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MMP-2均显著增加(p<0.01),TIMP-2显著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无差异(p>0.05)。

3通肾络含药血清对大鼠肾系膜细胞增生抑制实验结果:与正常大鼠同浓度血清组及其它浓度通肾络含药血清组相比,10%通肾络含药血清组作用72h时细胞增生抑制明显(P<0.05)。

4通肾络含药血清体外培养大鼠肾系膜细胞的周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含药血清组在48hG0/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减少,PI有下降趋势,72h时明显下降(p<0.01);5%含药血清组与对照组相比在72h时PI增加明显,48h时则无明显差异;2.5%含药血清组72h时PI增加,在72h下降(p<0.01)。

5通肾络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高糖状态下系膜细胞凋亡的结果:流式细胞术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通肾络含药血清,能促进高糖状况下系膜细胞的凋亡(p<0.05或p<0.01)。

6通肾络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系膜细胞TGF-β1mRNA及细胞上清TGF-β1含量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高糖、高糖+ET-1、高糖+ANGⅡ不同条件下,系膜细胞TGF-β1mRNA转录水平增高(p<0.01),T/G比值均增高(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ANGⅡ组T/G比值增高(p<0.05),而高糖+ET-1组T/G比值降低(p<0.05)。

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含药血清组系膜细胞TGF-β1mRNA转录下降(p<0.05),T/G比值降低(p<0.05)。

通肾络DMSO溶液对高糖、高糖+ET-1、高糖+ANGⅡ状态下系膜细胞TGF-β1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肾络DMSO组与模型组相比,T/G比值均降低(p<0.05),通肾络DMSO组与缬沙坦相比,在高糖条件下,T/G比值无差异,在高糖+ET-1条件下,T/G降低(P<0.05);在高糖+ANGⅡ条件下,T/G增高(P<0.05)。

通肾络含药血清与通肾络DMSO组相比较:通肾络含药血清与通肾络DMSO组之间T/G无差异。

在高糖、高糖+ET-1、高糖+ANGⅡ不同状态下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测定:与正常组相比高糖、高糖+ET-1、高糖+ANGⅡ条件下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高糖组相比,高糖+ET-1组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明显下降(p<0.01)。

通肾络含药血清刺激后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测定: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含药血清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显著下降(p<0.01)。

通肾络DMSO对细胞上清TGF-β1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DMSO溶液刺激下细胞上清TGF-β1含量显著下降(p<0.01)。

与缬沙坦组相比,高糖+ANGⅡ+通肾络DMSO组细胞上清TGF1β1含量水平升高(p<0.05)。

与通肾络DMSO组相比高糖+ET-1+通肾络血清、高糖+ANGⅡ+通肾络血清细胞上清TGF1β1含量水平升高(p<0.01)。

7通肾络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系膜细胞金属蛋白酶及抑制物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高糖组、高糖+ET-1组、高糖+ANGⅡ状态下,MMP2/GAPDH均降低(p<0.01),MMP2/TIMP2比值降低(P<0.01),高糖+ANGⅡ组TIMP2/GAPDH值升高(P<0.05)。

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含药血清组MMP2/GAPDH均升高(p<0.05或0.01),MMP2/TIMP2比值升高(P<0.01);在高糖及高糖+ET-1状态下,通肾络含药血清TIMP2/GAPDH比值降低得更为显著(P<0.01)。

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DMSO组MMP-2mRNA转录水平明显升高(p<0.05),TIMP-2mRNA水平降低(p<0.05),MMP2/TIMP2比值升高(p<0.05)。

与缬沙坦组相比,通肾络DMSO组在高糖、高糖ET-1条件下,MMP-2mRNA、TIMP-2mRNA、MMP2/TIMP2无差异(p>0.05),在高糖+ANGⅡ条件下缬沙坦TIMP2/GAPDH降低(p<0.05),而通肾络DMSO组MMP-2/GAPDH升高更为明显(p<0.05),两者MMP2/TIMP2比值之间无差异。

通肾络DMSO组与通肾络含药血清组各组间MMP2/GAPDH、TIMP2/GAPDH、MMP2/TIMP2比值无差异(p>0.05)。

8通肾络对细胞上清产物FN、ColⅣ影响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在高糖、高糖+ET-1、高糖+ANGⅡ状态下,细胞上清FN、COLⅣ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高糖+ANGⅡ组细胞上清FN、COLⅣ含量高于高糖组(P<0.05);与高糖+ET-1组相比较,高糖+ANGⅡ组细胞上清COLⅣ含量增高(P<0.05)。

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含药血清细胞上清FN明显下降(p<0.01),ColⅣ在高糖、高糖+ANGⅡ条件下下降(p<0.05)。

与模型组相比,通肾络DMSO组能显著降低高糖培养下的细胞上清中的FN及ColⅣ含量(p<0.05)。

与缬沙坦相比,两者无差异。

通肾络DMSO溶液与通肾络含药血清相比较,细胞上清FN、COLⅣ含量无差异(p>0.05)。

结论:1首先运用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指出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气阴两虚日久基础上,由于络脉瘀阻、津凝痰聚,终至络息成积的结果,其络息成积的病理基础与DN肾脏ECM成分及其调控机制具有内在相关性。

2采用单侧肾脏切除并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观察通肾络胶囊对模型大鼠肾功能、糖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肾络胶囊可以降低模型大鼠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肾脏系数,减慢肌酐清除率的下降,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3通肾络既可以影响使正常大鼠系膜细胞G0/G1期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减少,PI下降,从而抑制其增殖,又能促进高糖状态下系膜细胞凋亡;还可以降低DN大鼠肾组织和高糖状态下系膜细胞TGF-β1水平,抑制ECM合成;同时可直接影响ECM调控系统酶MMP-2/TIMP-2之比值,促使ECM的降解,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