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说”与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一)
【摘要】中医临床文献研究作为文献与临床之间的纽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创立“络病证治”体系,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笔者通过对“络病学说”的学习,产生了对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几点体会,即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进而整理文献,总结规律,探索与现代疾病的相关性,挖掘古人用药经验,继承创新,为临床提供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疗效。
【关键词】络病学说;中医临床文献
中医临床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是以临床文献整理研究为基础,对临床治疗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透视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
在对历代临床文献与用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各历史时期的证治规律进行研究。
吴以岭教授的“络病学说”就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很好的范例。
吴教授认为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而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又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1〕,所以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络病证治”体系正是在对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整理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创新性地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相联系,临床取得显著成效。
1从文献中发现问题
吴教授从文献中看到清代医家喻嘉言的感叹:“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
”(《医门法律·络脉论》)叶天士亦说:“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临证指南医案》),从而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
2基础理论的文献整理
吴教授对文献的整理是以时间为线,以络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为纲,从而总结出络病学说发展史上的三个里程碑——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奠定了络病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创制旋覆花汤、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奠定了络病临床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发展络病治法与方药并广泛运用于疼痛、中风、症积、痹证等病证治疗。
由于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经轻络现象,加之络脉与经脉不同,在体内没有明确的起止部位和循行路线,庞大繁杂难以把握,故络病理论未经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3发现总结规律
吴教授创立“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作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
从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运行时速和常度,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地反映了中医络脉的运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中医络病理论,进而建立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理论体系。
同时,吴教授根据文献记载的络病的病机演变总结出络病的病理变化
有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