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秦汉文化

7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秦汉文化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
、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 湮谷,直通之。” 贾山《至言》:“秦为驰道 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 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稚,树以青松。” “太史 公日: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 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 力矣。”
• 西南开拓 • 《后汉书》曰:“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 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 渐见礼化。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 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 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此汉人开化 越南之功也。建武十八年,马援远征,随山刊 道千余里,立铜柱,为汉之极界。
北匈奴为汉所破,漠北以空。
西方开拓
秦之西界,不过临洮,汉武置四郡,始
通西域。……汉之设官西域,自宣帝开始。 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诸国,悉属汉之都护。 治乌垒城,实今新疆之中心也。自西汉神 爵三年,至东汉永初元年,汉威远播,凡 百六十载。其后,犹设西域长史,屯柳中, 辖葱岭以东之地,虽各国自有君长,实与 汉地无异。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汉文化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1、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代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 马俑; 汉帝国阔大的版图;长安昆明池;汉 赋;《史记》;
秦之文化,自周宣王时始开。
《史记· 秦本纪》:“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
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 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其后 秦之强大,率用客卿。
3、“三统循环” 黑统、白统、赤统; 4、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认为天“任阳不任阴”,阳主阴从,
阴受阳的控制,阳尊阴卑,《易》所未 言。)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综合性的思想体系
皇权的神圣化
皇权的制约
继承原始儒家的价值体系
士人的地位变化
战国:“得罪一士,社稷其危”;
“焚书坑儒” “以吏为师” ;
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游士时代的结束
《云梦秦简》“游士律”:秦统一前夕,不
但对外来的游士严加控制,而且也严禁本国 的知识分子外游。
汉初游士一度活跃,削藩后终结。
李斯请禁私学: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 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 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 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 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 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 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道、势力消长的关键性文字
为典范。 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循吏(吏与师儒)与酷吏
文化秩序:儒家兴起
叔孙通定礼仪
文翁兴郡学 公孙弘备博士弟子员,推行“以经选士”的
选官制度,官学子弟成为官员预备役。 董仲舒改造儒学,独尊儒术
传经之学、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不仅活在当下,一定程度上起到宗教的作用。
两大宗教:
外来的佛教
本土的道教
佛教传播路线
文学:
史传、政论、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楚歌
汉代艺术:线条化、民间题材
中国十大王朝之大汉王朝
汉代艺术.flv
西 汉 宫 灯
汉代人物画像三羊漆盖盒 -
瓦 当 图 案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
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 者与同罪 。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隶书兴盛。
《说文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左书即秦隶 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行政统一: 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思想统一: 崇尚法家;
以刑名法术治国,崇霸道,重实用,绌文

采,排斥儒墨诸家。
西汉大师,弟子之多,不过千余人。东汉
诸儒,家居教授者,指不胜屈,其弟子之 多,亦过于西汉之经师。 《后汉书·牟长传》:诸生讲学者,常有 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
《宋登传》:教授数千人。
《丁恭传》: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 《楼望传》:诸生著录九千余人。 《蔡玄传》: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
书写工具进步的作用。
汉代书籍定稿时杀青简书写,然后写之
帛上。后汉时始有纸。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
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嫌贵而 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 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 下咸称蔡侯纸。”
董 仲 舒 像
《孟子》: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韩非子》: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 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今卢生等不思图报,乃亡命而去,又复诽
谤于我,以重吾不德。诸生在咸阳者,吾使 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将四百六十 多名方士在咸阳外活埋。
董仲舒思想
1、天人感应: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不变,道亦不变”
2、阴阳灾异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 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 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强勉而已矣。
汉 代 版 图
东方开拓
《后汉书· 东夷传》称:“自武帝灭朝鲜,倭使驿通
于汉者三十许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 贺,光武赐以印绶。”汉之声教,且由朝鲜而及 于日本。
北方开拓
秦、汉时匈奴最强,乌桓、鲜卑皆为所屏。……
汉之北境,轶于秦二千余里,而匈奴或降或徙, 乌桓亦为汉用焉。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南匈奴附汉,入宅河南;
汉代:“屈臣而伸君”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
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 用则为鼠。”(东方朔《答客难》)
司马迁
苏辙:“西汉自孝武之后,崇尚儒术,至于
哀、平,百余年间,士之以儒生进用,功业 志气可纪于世者,不过三四。”(《私试进 士策问二十八首》)
史官文化带给我们的:“不朽”的追求,人
孔安国《古文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
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 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 一次被变性为坑儒。
顾炎武:然则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
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日知录》) 泰山、碣石、会稽刻石:提倡三代礼教以矫 正风俗。在文化、社会政策方面,仍不能忽 文 秦 俑 断 想
. .flv
秦始皇陵铜车马
“青铜之 冠”
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 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 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 厚至0.12到0.2厘米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
战国时代:田畴异亩,车途异
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文 字异形; 统一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 同伦;地同域;
是为“经学”,以后便成为为汉至清的 官方哲学。
武帝时,初置五经博士,至东汉时,凡十
四家。
其任用出于保举,然后策试,盖重其选也。
学官弟子,初置五十人,后以次增至数千人。 后汉顺帝以后,太学生有三万人。
《汉书· 儒林传》: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
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 为郎中”。 官员仕进:恩荫、征辟、官学
顺 国别 序 1
亡国 年份
韩国 前230
2 3
4 5 6
赵国 前228 魏国 前225
楚国
前223 前222
燕国
齐国 前221
秦始皇像
自认为“德兼三皇
功高五帝”,始称 为“皇帝”。 “朕为始皇帝。后 世以计数,二世三 世至于万世,传之 无穷。” 秦始皇主题曲.flv
陵寝东向
坑儒谷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
独存博士 官。„„秦虽存其官, 而实恶其徒, 常设法 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 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 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二 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 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 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 矣。”
大汉气象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 傅常
郑甘陈段传》)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总揽人 物。”(《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 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 书》)。
政治秩序: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书并举周文王与齐桓公
兵马俑东向
五次巡视天下,确定边界
领土国家与天下国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李白)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
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 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 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 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