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滕王阁盛会上,面对众多前辈,王勃挥笔疾书,转瞬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立现笔端,如朝阳喷薄而出....。
B.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对待新闻监督,不要求全责备....记者,而要秉持开放的态度与他们交朋友,为新闻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C.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出现了上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一代代的赶马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D.一年内,习主席与普京总统共举行了五次双边会谈。
如此频密的高层接触,在双方对外关系中并不多见,在国际上也属凤毛麟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旨在以保障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利益为目的。
3.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从前到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 ④⑤①③⑥②B. ⑤④⑥③①②C. ④⑤①⑥③②D. ⑤④①③⑥②4.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 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 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D. “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漫旅程。
5.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自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A.人有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B.勇于改过的人可以重用。
C.借他人炫耀自己不可取。
D.指出别人的缺点要委婉。
6.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是(2分)()A. ①大王来何操?②而幸生也何为B.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C.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D.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不能容于远近7.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A.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8.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人皆得以隶使之B. 草行露宿C. 吾得兄事之D. 乃使从者衣褐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B.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的,徒劳的C. 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D.予不得爱身爱:吝惜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不如因而善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吾其还也择其一二扣之C.项王按剑而跽夜,缒而出D.今君乃亡赵走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
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
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
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
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
”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王衍传》)()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总角尝造.山涛造:拜访,到……去B.衍自说少不豫.事豫:参与C.向若不祖.尚浮虚祖:祖先D.戮力以匡.天下匡:正,纠正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B.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C.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D.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衍神貌情态清明秀美,风度姿态庄重优雅,山涛见了他之后说“何物老妪,生宁馨儿”,还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
B.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却很自负,常自比子贡。
他善发玄言,终日清谈《老》《庄》,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此不以为然。
C.西晋大臣杨骏想把女儿嫁给王衍,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于是假装疯癫使自己躲过了这桩他不愿意的婚事。
D.东海王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为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承担重任并找种种借口推脱,后来被石勒杀害。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3分)(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分)(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分)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晚秋夜坐王绩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B.颔联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C.诗歌为作者晚坐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
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非晚秋,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16.诗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总角之宴,。
2)西当太白有鸟道,。
3),血色罗裙翻酒污。
4)?杨柳岸、晓风残月。
5),渚清沙白鸟飞回。
6)彤管有炜,。
7),背西风,酒旗斜矗。
8),户盈罗绮。
9)引壶觞以自酌,。
五、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
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
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
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
“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
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即“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
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辩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挑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
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
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
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
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
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