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控制-657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控制-657
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社会成 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 与制约。
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 众自发形成, 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 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体现为社会 系统的自在控制
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 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 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 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 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 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 体和明确的目的, 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 动权的把握
▪ 2.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S.Frud)为代 表:本能理论
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 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 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 内部。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 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 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 犯行为缓解挫折感
3.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个 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在社 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与越轨人员交往密切会 促使越轨行为发生。
1.生物学解释 龙勃罗梭认为越轨是 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 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1、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 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 人。 2、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 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3、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 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 C.龙勃罗梭(C.Lombroso) 犯罪天赋中产生。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过程中也有其无能为力的 地方,有的领域和场所是不适宜用法律的方式调 整和规范的。
有些在道德上重要但又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执行的 义务很难加以把握;
法律对侵犯了重大利益但又微妙模糊的行为方 式往往是无能为力
法律永远无法跟上新生事物出现的类型
违俗行为 违德行为 违纪行为 违警行为 违法行为
以下几点有助于理解越轨的概念:
越轨不是取决于行为本身而是由社会建构的; 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但又普遍存在的; 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 越轨受惩罚的程度取决于所触犯规范的重要 性及地位; 越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不完全是负面的
6. 社 会 舆 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
社会舆论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社会控制手段, 它渗透到风俗、道德、法律等一切控制手 段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性; 现实性 ;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消极性越轨行为:是一种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 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破坏 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
按照越轨行为所触犯的社会规范的性质,即把 越轨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违俗行为------违反现行风俗习惯 违德行为------违反社会道德 违纪行为-------违反组织纪律 违警行为-------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 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条例 违法行为-------违犯法律规定
社会学研究一般是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社会控制的要素
主体:社会——实际当中体现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 境和组织。 对象:社会行为——既有个人层面也有群体层面
工具:规范——对行为的指导、评价和约束
目标:秩序——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与社会失调、 混乱、解组、崩溃相对立
二 、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一)社会控制的类型
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积极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 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 会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
积极控制的途径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的社 会化过程中把社会规范内化 ;其次是正确地进 行社会奖赏 ;第三是社会劝服和社会影响。
消极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 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的过程。具体方法有批评、 谴责、处分、惩罚。
1.习俗 2.道德 3.宗教
4.纪律 5.法律 6.社会舆论
1.习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 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 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习俗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观念性的社 会控制形式。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程度 不同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对人们行为有着潜 在的监督作用。
在社会中, 最有成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 强制, 而是触及个人内心的自发性控制,习 俗正属于此类控制手段
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为控制 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 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大众传媒的 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大众传媒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的两条途径: 一是 舆论导向; 二是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还通过建立和巩固信仰实现社会控制, 一是通过塑造典型, 控制公众个人理想,二是通过 对意识形态的培养和灌输, 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越轨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论社会形态为何,总 有对社会规则进行挑战的人或者群体,也是无法 根除的。社会学家也曾探讨过越轨行为出现的原 因,但始终没有出现有很强说服力的理论,后来 转向研究越轨行为的过程。
按照越轨行为的性质和对社会的影响, 将其分为积极性越轨和消极性越轨。
积极性越轨行为: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 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类越轨行为较多地出现在社 会转型或社会革命时期,它是打破因循守旧、推 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纪律对其成员具有强制力,其社会控制作 用并不仅仅是制裁,更要求成员自觉遵守。
5. 法 律
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 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 制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法令、法案、条 例等具体形式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 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法律包括两类社会内容,一类是规定行为模 式,一类是界定行为后果。
自然的秩序虽然容易形成,但是粗糙而 不完善,在社会后果和整体效益上不如 人工秩序,因此社会控制是必需的。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 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 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以建立和维护社会 秩序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行为所采取的防 范、纠正和惩罚的过程。
习俗使许多传统的风尚、观念无形地渗透到个人 的精神生活中, 把许多外露明显的, 诸如宗教、道 德、伦理等等各种意识形态内在化, 使人不仅在 感情上产生名誉心与羞耻感, 而且在认识上形成 是非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从历史上看, 民间习俗的失调与社会的崩溃有着 密切的联系。当一个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时, 民 风时尚就明显的出现混乱, 许多落后的、丑恶的 旧俗就会复燃, 从而加速社会的崩溃。
(2)标签理论 认为偏差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而是他
人应用规范及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 ,给某些 行为贴上偏差的标签可能促成进一步的偏差 行为。
(3)失范理论
▪ 这种理论是从社会环境方 面寻找越轨的原因。
▪ 罗伯特·默顿提出两个相互 联系的社会因素,即文化 目标和制度化手段 ,认为 越轨行为就是社会成员采 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 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硬控制与软控制
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如政 权、纪律、法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称强制性控制。
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控制手段,如舆 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叫非强 制性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手段
社会控制的广义特征决定了它是结合多种手段开展 的社会活动,常见的社会控制手段有:
习俗在社会控制及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一个社会提倡什么习俗, 反对什么习 俗, 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性质和前途。
2. 道 德
道德:是社会以是非、善恶和荣辱 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 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最初是从习 俗中分化出来的
道德主要由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 德评价三部分构成。
▪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包括礼仪、诫条和教义三 方面的内容。
礼仪就是宗教活动(礼拜、祷告、忏悔、节日等) 及其形式;
诫条是宗教的最基本的规定。
教义是对包括诫条在内的各种教条的解释,构 成宗教经典的基本内容。
宗教社会控制功能的体现
首先,宗教通过一系列宗教礼仪和祭祀活动强化了 人们对彼岸世界的认同,形成某种对教徒具有影响 的世界观
同时通过宗教仪式还强化了宗教徒的天命观和宿 命论,使信徒从观念上接受命运,客观上可以稳 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制度。
宗教还可以通过与政治相互作用来达到其社会控 制的目的。在阶级社会中宗教和政治从来都是密 不可分的。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宗教和政治,它 们之间相互依托,互为影响。
4. 纪 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规定的其 所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属于 组织控制的手段,即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 对该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 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所运用的一系列指 令、规章等手段。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 硬控制与软控制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 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
根据这些社会规范的作用方式的不同, 又可以进一步把外在控制区分为:正式控 制与非正式控制。
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 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检点和指导 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又叫自我控制。
法律往往捆住了守法者的手脚,却对违法者无 所作为,经常出现守法倒霉,违法逍遥。
现代社会的法律泛滥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消 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却收效甚微。
法规泛滥使法律体系复杂难懂,造成严重的信 息不对称,法律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作为一种 社会资源,当人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得付出很大 的代价,还未必能够有所收益,客观上也增加 了各种社会活动的法律成本
道德原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原则,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 行为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