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3余角_补角_对顶角(1)教学设计

6.3余角_补角_对顶角(1)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6.3余角、补角、对顶角(1)
丹阳市界牌中学顾小玲
【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角、直角、平角的定义”、“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等内容的基础上,对角与角之间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而且补角和余角的性质也是以后学习对顶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还是证明角相等的重要途径,使学生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平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有关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认知水平和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3.任教学生特点:我班学生能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但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图形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并在解决问题时加以运用;
3.经历观察、探索、推理、归纳等过程,培养探究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利用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的探索和归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卡片
【教学过程】:
从简单的教
组中
图形语言:
1
A.B. C.D.
【板书设计】:
6.3 余角、补角、对顶角(1)
1. 余角、补角的概念
两个角的和是90°,这两个角互余;
两个角的和是180°,这两个角互补。

2.余角、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而只有真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对知识的创新。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需要电脑演示。

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语言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走近数学,感悟数学,才会有主动学习数学,努力去探究未知世界。

也只有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不适应社会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