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杆稳定计算

压杆稳定计算


第二节
欧拉在 1774 年首先解决的。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现在我们来求压杆的临界力 Plj ,即杆弯曲后在平衡状态时的纵向力 P,这个问题是 设有一根等截面的直杆 AB,长为 L,两端铰支(图 25-2),在纵向力 P 作用下,发生 微小弯曲变形,选取坐标轴如图所示,杆在弯曲状态下,距下端为 x 的任一截面的挠度 为 y,该截面的弯矩为 M(x)= -Py ( a) 压杆开始丧失稳定时,挠度很小,可以根据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 程来进行分析,将式(a)代入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得 d2 y EI = M ( x) = − Py d x2 P (b) 令 k2 = EI 那么上面的微分方程就可写成 d2 y + k2 y = 0 d x2 它的通解是 y=c1sinkx+c2coskx 不知道,所以式中的K也是一个待定值。 要确定上述这几个待定值,可以利用杆端的两个边界条件。在 A 端,即 x=0 处,挠 度 y=0,把它代入式(c) ,即可求得 c2=0 因此挠度曲线方程为 y=C1sinkx (d) 又在 B 端,即 x= l 处,挠度 y=0,代入上式得
P lj
=
π
2
EI
2
(0 .7 l )
2 2
(25-4)
综合上述四个公式可得临界力的一般表达式为
P lj =
π EI = π EI 2 2 (μl ) L0
(25-5)
式中 μ 为长度系数,其值取决于压杆两端的约束情况,可见表 25-1。L0= μ l ,为 压杆的计算长度;E为杆件材料的弹性模量:I为杆件截面的惯矩。
k= l
或 (e)
若取C1=0,则由式(d)得挠曲线方程为y=0,表示杆仍保持直线形式,这个结论与原来
(f)
式中 n 为任意整数。 将式(f)代入式(b)得 n 2 π 2 EL ( g) P= l2 上式表明, 使杆弯曲而保持平衡的载荷, 在理论上可以有很多个数值, 但从实用方面看, 重要的是使杆发生弯曲的最小纵向力,若取 n=0,代入式(g) ,得 P=0,与所讨论的情 况不符,因此,应该取 n=1,代入式(g) ,就得所求的临界力为
第二十五章
第一节
压杆的稳定计算
工程中压杆的稳定性问题
工程中把承受轴向压力的直杆称为压杆。以前,我们从强度观点出发,认为压杆在 其横截面上只产生压应力,当压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应力时,压杆才因抗压强度不足而 破坏。 这种观点对于始终能够保持其原有直线形状的短粗压杆来说, 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这时对它只进行强度计算也是合 适的,但是,对于细长的压杆,在 轴向力的作用下,往往在因强度不 足而破坏之前,就因它不再保持原 有直线状态下的平衡而骤然屈曲 破坏,因而它不再是强度问题,而 是压杆能不能保持直线状态下的 平衡问题,在工程实践中把这类问 题称为压杆的稳定性问题,为了说 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取一根细长的 直杆进行压缩试验。如图 25-1 所 示,当作用于压杆两端的轴向力 P
可见挠曲线为正弦曲线,积分常数C1为不定值,仍取n=1,将 x = ymax=C1
l 代入上式,就得 2
这说明C1代表压杆失稳而弯曲时发生在中点处的最大挠度,它是一个不定值。 上述确定欧拉公式,是在两端铰支时得到的,当两端为其它约束时,也可以用类似 方法,并根据约束的具体情况,得出相应的临界力公式。 1 对于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细长杆,其挠曲线为 波正弦曲线,相应的临界力公式 4 为
P (a) P< Plj (b) 图 25-1 P = Plj (c) 干扰力 y P P< Plj P = Plj
小于某一极限值时,压杆保持在直线状态下的平衡。如果给压杆任一可能的横向干扰使 压杆微弯[图 25-1(a)],然后再撤去这一干扰,压杆能够自动回复原有的直线形状[图 25-1(b)]。这时,我们称压杆在直线状态下的平衡是稳定的,或简称压杆是稳定的, 当继续增大轴向力 P 至某一极限值时,压杆在直线状态下的平衡将由稳定变为不稳定。 其特点是如果压杆不受任何横向干扰,则压杆将在直线状态下平衡。但如果给压杆任一 横向干扰使其微弯,然后再撤去这一干扰时,压杆不再能回复原有的直线状态,而是在 微弯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 这时在压杆的横截面上既有轴力, 又有弯矩, 其值为 M=P· y, y 为杆的侧向挠度[图 25-1(c)]。我们把压杆可能在直线状态下平衡同时又可能在微弯 状态下平衡的现象称为压杆由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把相应的轴向力称为临界力, 并用 Plj 表示。 当实际作用的轴向力 P 超过临界力 Plj 时, 就将引起杆件的骤然屈曲破坏。 这时,我们称压杆在直线状态下的平衡是不稳定的,或简称压杆失稳。 在工程实践中, 常会遇到比较细长的压杆, 如内燃机的气门挺杆, 螺旋千斤顶丝杆, 液压油缸活塞杆,内燃机连杆和桁架及起重机机臂的压杆,等等。由于制成这些杆件的 材料不会绝对均匀;杆件的加工和安装不可能没有误差;作用在杆上的轴力不可能和杆
第三节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的经验公式
欧拉公式(25-1)以及式(25-5)都是当胡克定律适用于其材料的前提下推导出来 的,因此,当杆内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式(25-5)才成立。今以临界应力 σ lj 表示杆内应力,以 σ P 表示材料的比例极限,则欧拉公式的适用条件是
205
σ lj = π 2 λ
202 x P = Plj
B
D y y A x
图 25-2
(c)
上式就是挠曲线的方程,其中c1及c2是两个待定的积分常数,又因为临界力Plj的数值还
L
0=C1sink l 由此解得 C1=0 sink l =0 的前提相矛盾,因此须取式(e) ,由这个三角方程可解得 k l =nπ(n=0,1,2,3,······) nπ
201
的轴线完全重合;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不可能不受某种偶然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压杆必 须是稳定的,因为压杆一旦失稳,往往会造成严重事故。目前,高强度钢和超高强度钢 的广泛应用,使压杆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它已成为结构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除了压杆外, 其它弹性薄壁构件, 只要壁内有压应力, 就同样有可能出现失稳现象。 本章只限于讨论压杆的稳定性问题。 设计压杆时, 除了强度以外, 还必须考虑它的稳定性, 假如能算出压杆的临界力 Plj , 而且使压杆在工作中所受的轴向载荷小于临界力,那么就可不致发生失稳现象。 由此可见,为了解决压杆的稳定性问题,首先就需要确定临界力。
改写为
σ lj
=
π E 2 λ
2
(25-9)
式中 λ 称为压杆的柔度或细长比,是一个没有量纲的量,它综合了压杆的所有外部 特征,反映了压杆长度(L)截面尺寸和形状(i)以及杆端约束情况( μ )对临界力的 影响,是压杆稳定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压杆愈细长,λ 值愈大,则临界力愈小, 压杆愈容易失稳。
2
E
≤σ
p

λ

π E =λ 1 σp
2
对于A3钢,E=206GPa, σ p =200MPa,代入上式得 λ1≈100 对于其它材料,同样可以计算出各自的λ1值(表 25-2) 。我们把λ1作为压杆分类的标 志, 当λ>λ1时的压杆称为细长杆。 可见, 欧拉公式只能用来计算细长杆的临界力, 而对λ<λ1 的其它类型的压杆,欧拉公式是不适用的。 对于λ<λ1的压杆,依然存在着稳定性问题,但是不能再用欧拉公式来计算其临界力, 这时可用如下的经验公式确定压杆的临界应力:
表 25-1 压杆的长度系数
杆端的约束情况 两 端 固 定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 两 端 铰 支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P
P
P
P
0.5L
0.7L
压 杆 的 挠 L 曲 线 形 状
L
长 度 系 数 (μ)
0.5
0.7
L
1.0
2.0
应当指出, 表 25-1 的长度系数的数值是根据理想化的约束情况而来的, 在工程实践 中,压杆的实际约束情况要复杂的多,往往需要按照实际约束情况予以简化,以便近似 地当作四种约束类型中的一种或介于两种之间的情形,适当地选择长度系数 μ 的值。对 于两端都有支承的压杆,其 μ 值应在 0.5~1.0 的范围内选择,但在选择 μ =0.5 时,应当 特别注意,只有当压杆两端确实是固定端时才可以取 μ =0.5,否则应当按一端固定,另 一端铰支处理或按两端铰支处理。此时取 μ =0.7 或 μ =1。例如,机床的丝杠通常是根 据支承物(轴承或螺母)的长度 L0 和丝杠的直径 d0 的比值来确定其约束类型的,当
206
限)理解为它的临界应力。 若将三类压杆的临界应力 σ lj 与柔度λ之间的关系在 σ lj —λ 直角坐标系内绘出,可 得到压杆的临界应力总图[图 25-3],由图可见,随着柔度 λ 的减小,压杆的破坏将由稳 定条件起控制作用逐渐转化为由强度条件起控制作用。 以上是从理想的情况分析得来的,根据我国的具 体情况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由A3钢制成的压杆,认 为用图 25-4 所示的DEC曲线确定其临界应力将更切 合实际。在曲线的DC段仍按欧拉公式计 算 σ lj , 但C点的纵横坐标值不是材料的 σ p 和 λ1 =100, 而 是 σ c =134MPa和 λ c =123。在曲线的CE段则按下列经 验公式计算 σ lj :
Plj = π
2
EI
2
(25-1)
l
上式即为两端铰支压杆的欧拉公式,若两端是球形铰或与它类似的支承,两端截面在任 何方向都可以转动,则应取Imin代入上式,因为在这种支承情况下,压杆将在抗弯能力 最弱的平面内发生弯曲。这个平面称为最小刚度平面。 将式(f)代入式(d) ,得 nπ
y = c1 sin l x
P lj
=
π
2
EI
2
( 2l )
(25-2)
3l l 和x= 4 4
对于两端为固定的细长压杆,其挠曲线上有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 x = 处,相应的临界力公式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