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④醇厚
①厚度大
积土多
③厚道
②重深
(2)连环式引申
连环式引申,也称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就 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 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 , 如 “ 上 入 执 宫 功 ” ( 《 诗 经 · 七
月》);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倍 之”(《孟子· 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 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 · 公孙丑上》);再由此 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 · 项羽 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申出来的。
莫(暮):本义是指日落草中,日暮的意思。 这个具体的时段专用词,可引申到适应其 他时间的“晚”义,于是,年底可以说 “岁暮”;季节结束时也可以用“暮”, 如“暮春”;一个人的晚年叫“暮年”。
雌、雄:本来都是专就鸟类而言的, 《诗· 小雅· 正月》“谁知鸟之雌雄?”兽类 一般称“牝、牡”而不称“雌、雄”。后 来,凡是动物都可以称雌雄,《木兰诗》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匠:原指木匠, 《庄子· 徐无鬼》:“匠石 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其它工匠 另有称呼:陶匠叫“陶”,铁匠叫“冶”, 玉石匠叫“工”
B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 朝 : 本义是早晨(说文:“朝,旦也”)引申 为“朝见 → 朝庭(上朝) → 朝代(宋朝)” (《左传· 成公
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
Hale Waihona Puke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 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 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 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 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 也叫直接引申。
綱:提网的总绳。义符:糸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尚书· 盘庚上》) 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墨子· 尚同上》) (纪:束丝的绳;网罟:网的总称。) 監:照看面影。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酒诰》)(人:人君) 后来在青铜器中字形讹变为“鑒”、“鑑”,近代 又变成“鏡”。
“鄙”的本义的探求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是指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词的本义与字的本义一样吗? 古汉语里字和词并非完全一对一的关系,同 样,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也不都是一致的,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六书中的假借字记录的词。 如:来:《诗· 周颂· 思文》“贻我来牟大麦”。 来往的“来”是其假借义。
2.不能根据为词的引申义造的字推求本义。 贯鱼。(《易· 剥》)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史记· 平准 书》) “贯鱼”的“贯”才是本义,但已不写作“毌”了, “贯朽” 用的是引申义。许慎正是通过为引申义 造的字“贯”寻求本义的,所以不准确。以上说 解可以图示为: 贯穿(毌)→穿钱的绳子(贯)——引申义 →贯穿 (贯)——本义
3.要避免就讹变的字形来分析词的本义。 强调古字形 爲 《说文》:“□ 母猴也。其为禽也好 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 “母猴”就是马猴(猕猴),亦即大猴子 本义应是“做” 见义不为,不为勇也。(《论语·为政》)
二、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 义。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 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例如“元”、“牢”、“秉” “斯”的本义 是什么?
元 牢 秉 斯 1)狄人归其元。(《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楚 策》) 3)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诗经· 小雅· 大 田》) 4)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 陈· 墓门》)
的后身,即追赶上了之意,这是个会意字。
《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成 语“望尘莫及” 是用的本义。
“鞭长莫及”中的“及”就
迷: 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
哪一个是本义呢?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潜
《桃花源记》).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指事,会意) 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 确定词的义类,从而可以帮助我们从众多的义项中判断 哪一个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
初始意义。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 本来意义。 (文字产生时的意义或者说是造字
时代的意义)
例如:行 像十字路口之行 (háng),本义是道路。(《诗 经. 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 行(小路)。
2.比
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本义应是“排列、并列”。 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 的“比”即用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 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 诸葛亮传》) ②紧密(两人排列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粮垛的高象城墙,其密象木梳齿)。 (《诗· 周颂· 良耜》) ③相近(两人排列在一起,距离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 ④勾结(两人挨在一起,靠得很紧,关系密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朋比为奸) (《论语· 为政》) ⑤接连(两人排在一起,一个跟着一个) 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 三赵王。(《史记· 吕太后本纪》)
①工作,事情 ——②成绩,功效 ——③成就, 事业——④功劳,功勋
(3)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 合。
朝:《说文》:“朝,旦也,”
朝 早晨 ①朝见—— 朝廷—朝代
②拜见 ③朝向
练习
分析下列词义的引申方式
1.節:
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史记· 龟策列传》 “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 引申义: 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后汉书· 虞诩传》) 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 子· 养生主》) 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 汤问》) ④节奏、节拍(用于音乐):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 (《楚辞· 九歌· 东君》) ⑤法度(用于社会制度):礼不踰节。(《礼记· 曲礼》) ⑥节操(用于道德方面):上壮其节,为流涕(《汉书· 高 帝纪下》) ⑦节约(用于行为):节用而爱人。(《论语· 学而》)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A 直接引申义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 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 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元:由“人首”引申为其它事物之首。如国家的最高领导 人叫元首,一军之首,即统帅全军的主帅称元帅,在政界资格老 的叫元老,考进士取得第一名的人叫状元。坏人头子叫元凶。 “元”用在时间上引申为“第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 年的第一天叫元旦。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改位的第一年叫 元年。
3.要 是“腰”的古字,本义“腰”: 昔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 兼爱》) 引申义: ①中间: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也。(《战国 策· 秦策四》) ②半路拦截: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 襄公 三年》 ③要挟: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臧武仲凭防邑向鲁君请求为臧氏立后 (《论语· 宪问》) ④求得: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 公孙丑上》) ⑤需要: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白居易 《红线毯》)
如 : 咆、泡、饱、跑、庖、炮、胞、袍等字声符都是 “包”,但是形符不同。
径、茎、胫、颈……都从“巠” [jīng] [xí ng]得声
2、利用文献证据
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和查阅古书注解及字典辞书
利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也可以探求 词的本义,而查阅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是推断本 义简便可行的办法。
益 本义是水漫出来。(《吕
氏春秋.察今>》:雍水暴益。
3 字 本义是生孩子。(〈论 衡〉):妇人疏字者子活。
向 本义为朝北的窗子(〈诗经.
七月>〉: 塞向瑾户。
(二)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 分析字形,以形索义(主要根据《说文 解字》)。
如: 州 :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 形字。《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水 中陆地”便是州的本义。 及: 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
地积土多。常用引申义有:①在物体上,指“厚度大”。“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2在赋税、礼物、赏赐等义上,指 “重”“深”。“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③在为人上,指厚道,不 刻薄。“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上。”过秦论④在味道上,指“醇厚、味 道浓”“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韩非子· 扬权》
被 :名词-动词-被动句的标志 动词“会(会合、会见)”虚化为介词“会 (适逢)” 动词“以”(任用、使用)虚化为介词“以” (用、凭借):《韩非子· 难一》:“以子 之矛攻子之盾”;
2、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可分为 (1)并列式引申 (2)连环式引申 (3)综合式引申
(1)并列式引申
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辐射式”引申 . 这种 方式是直接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即是说, 这种方式的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厚,本义,据《说文》“厚,山陵之厚。”可知,指山陵土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1、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