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宋代不抑兼并。

限田举措:北魏至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

唐代延续。

4、自耕农(小农经济) 出现时间:春秋时期(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5、租佃制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

产生:战国时期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普及: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特点: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

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这就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以物易物,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商朝时: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成为大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许多著名都会形成。

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往来密切,外域商人往来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纸币广泛流通,步入新的高峰期。

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广泛流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商等大商帮渐次形成。

2、城市经济的繁荣⑴自周至唐:以政治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的城市设交易场所“市”,但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市坊分明。

⑵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

⑶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三、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经营方式1、官营:两种制度:征役制(西周以来,工匠职业世袭,没有人身自由,世代为官府劳作)和雇募制(唐代以来,官府和工匠两厢情愿,公平交易)优势所在: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产品质量管理严格。

局限所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2、私营:产生时间:春秋战国以来产生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经营方式:唐代以前,农民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唐宋以来,商品化程度加深,明代出现雇佣劳动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

3、官营和私营的地位变化: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四、古代经济、对外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产生原因:战国时期,原因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发展: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松动: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强化:对商业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盘剥商人。

影响:①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②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2)条件:①发达的农业。

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

③发达的商业。

④充足的货币。

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

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对经弱点(3)途径:①手工业者扩大生产规模,雇人进行商品生产。

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机房”的出现属于这一类。

机户开设机房,雇人经营,形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②富有商人打入生产领域,直接雇人组织商品生产。

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暑袜店的经营模式属于这一类。

③两者不同的是,机房属于集中的商品生产,暑袜店进行的是分散的商品生产;相同之处在于机户或店主与生产者的关系都是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关系。

(4)特点:①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

②从表现看,主要是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业生产。

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部门,是十分微弱的。

(5)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据主导地位。

②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地主、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拓展升华】1.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发展原因:生产关系调整;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

发展表现:①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②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③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衰落原因:①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②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③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市编资料p8拓展1。

【合作探究】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

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

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4分)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

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

买卖热闹。

”“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粱录》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7分)材料四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五“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