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_车辑
( 总 954 )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1 期
可用于大量失血的外科手术, 也是创伤、 战伤等急诊手 术和血源不足的一种应急措施和有效手段 , 是目前运 用得最广泛的自体输血方式。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 直接从术野收集血液后, 经过滤后回输给患者。 而经 过血液回收装置回收、 洗涤、 离心后回输给患者的回收 而且回输更安全、 式自体输血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 有效。
1 1. 1
血液成分采集( 血细胞分离机)
外周 血 造 血 干 细 胞 采 集 外 周 血 造 血 干 细 胞 ( PBSC ) 是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液中的一种具有自我更
例 1∶ 7 至 1∶ 14 , 采集量根据供着循环血容量、 临床治 1 次 30 ~ 200ml。单采频度 1 次 / 日。 疗剂量共同设定, PBSC 移植的采集时机: 经动员后当 PBSC 达到峰值是 9 采集的最佳时间[ 白细胞计数在 ( 40 ~ 50 ) × 10 / L, 单 , 核细胞比例 > 10% 为最佳采集时机 ] 通常白细胞计 9 + 外周血 CD34 细胞 > 1% , 或 数升高到 10 × 10 / L 以上,
( 总 953 )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 年 第 42 卷 第 11 期
专题笔谈
13
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车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输血科 , 北京 100029 )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8552 ( 2014 ) 损伤并发症 性溶血、 等) 的并发症。 从患者自身来说, 其优点有: 避免输血相关性感 染; 避免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避免了异体血对受血者的 降低围术期感染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抑制, 的发生率以及减少了肿瘤患者术后的早期复发 ; 减轻 患者的经济负担;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稀释式自体输血 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 使组织增加氧 的摄取; 回收式自体输血抢救急诊大出血手术患者快 而有效; 稀有血型和有同种抗体的患者可以及时得到 合适的血液。另一方面, 对采购血机构来说, 扩大了血 增加社会用血的血液供应量; 节约了血源, 液的来源, 减少同种异体血液的供应量; 减轻了采供血机构的工 作强度。 自体输血根据术前采血、 麻醉后血液稀释以及术 中和( 或) 术后将患者术野和体腔流出的血液回收后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贮存式自体输血、 稀释式 再输入, 。 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 ① 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 前将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预先贮存, 以备需要时使 。 , 用 只要符合自体储血的要求 均可预存自己的血液 或血液成分, 包括自己的全血、 血浆、 血小板、 脐血、 外 周造血干细胞等。因此, 可分为贮存式自体全血及贮 存式自体成分血两种自体输血采集方式 。贮存式自体 输血, 无论是贮存全血还是成分血, 每袋采集血液之间 最初采集的 的质与量没有差别。 而稀释式自体采血, 血液质量与患者正常血液质量相当, 但采集量 超 过 600ml 后, 由于血液明显稀释, 其中含有大量胶体或晶 体液, 因此最后采集的血液与最初采集的血液在质量 上有较大差别。回收式自体输血回收的术中血液, 随 着洗涤红细胞洗涤次数增加,每次回收洗涤红细胞的 回收率降低, 溶血率增高, 洗涤红细胞中缺乏血浆蛋 白、 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贮存式自体输血, 尤其是贮 其功能与库血成分血相同。 ② 稀释式自 存的成分血, 体输血: 稀释式自体输血是通过补充容量扩充剂 , 降低
以容易采集到 10 数量级的干细胞。 根据最终离体血 容量补充 0. 9% 氯化钠注射液 500 ~ 1000ml, 葡萄糖酸 钙 1 ~ 2g。 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可能出现 的风险: 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单采过程中可能出现体温 变化、 血压下降、 休克、 意识丧失、 重要脏器的梗死以至 , 、 影响功能 各种心律失常 甚至猝死。严重基础疾病患 肺、 胃肠道 ) 出血、 溶 者可能导致重要脏器 ( 例如脑、 血, 血管通路局部可能发生出血、 血肿形成。因机体的 特殊性, 凝血功能的差异性, 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循环 管路局部堵塞, 导致治疗无法继续进行, 需要更换管 路。因血压过低、 严重出血倾向, 或过度衰弱无法承担 治疗时, 需中止治疗。 由于医学技术的特殊性以及个 体差异, 包括自身所患基础疾病等, 尚有可能发生其他 难以预料的、 危及患者生命的意外情况。 一旦发生上 述风险和意外, 医生会采取相应救治措施积极应对 。 采集 PBSC 是用特殊的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从
8
+ 6 CD34 细胞峰值位于 ( 20 ~ 40 ) × 10 / L 便可以采集, 可
分裂增收和分化功能的细胞。 正常成人 PBSC 占 新、 外用血液单个核细胞的 1‰ 左右, 经适当动员处理可 提高至 10‰。PBSC 的比重在 1. 058 ~ 1. 060 , 直径为 6 ~ 7 μm。 ① 适 应 证: 作 为 同 种 异 体 PBSC 移 植 的 供 体, 经白细胞配型和 PBSC 动员后, 自身 PBSC 移植或 自身 PBSC 单病种治疗的患者, 经 PBSC 动员后; 采集 如白血病、 实体肿 的 PBSC 主要用于治疗肿瘤性疾病, 瘤以及一些非肿瘤性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 贫血、 重症免疫缺陷病、 急性放射病等。 ② 禁忌证: 同 种异体 PBSC 移植的供体动员前具有血源性传染性疾 病; 同种异体 PBSC 移植的供体生命体征不平稳; 同 种异体 PBSC 移植的供体具有不适合 PBSC 动员或采 集的基础疾病; 需自身 PBSC 移植的患者血液系统恶 性疾病未缓解期; 需自身 PBSC 单病种治疗的患者具 有不适合 PBSC 动员或采集的基础疾病。 采集前用药: 化疗药物 ( 以大剂量环磷酰胺为最 CSF 常用 ) 、 造血细胞刺激因子 ( 集落刺激因子, 以 G最为常用) 、 化疗药物联合造血细胞刺激因子 。 采集 标准: 全血处理量一般为全身血容量的 1 ~ 2 倍; 全血 流速根据患者体重、 血管状态综合设定, 一般为 30 ~ I 进行抗凝, 120ml / min; 采用 ACD抗凝剂与全血的比
doi: 10. 3969 / j. issn. 2095 - 8552. 2014. 11. 005
随着 HIV 等病毒的出现, 自体输血得到了积极的 推荐和使用。目前, 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 术中自体血 回输及术后引流血回输 3 种方式, 并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20 世纪末日本术前备血比 例达 80% ~ 90% ; 澳大利亚 60% 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 预存式自体输血; 我国自体输血率要求在 20% 以上; 美国 要 求 择 期 手 术 患 者 自 身 输 血 占 总 输 血 量 的 80% ~ 90% 。 近年来, 国内的自体输血得到了极大的推 广和应用, 已成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 围术 节约了血液资源, 期 2 ~ 3 种自体输血方式联合应用, 减少异体血的输注, 确保了患者的输血安全。 临床用血量每年都在增加, 尤其是外科手术用血 而血液资源短缺的现状是当前医疗用血的最 量剧增, 大矛盾。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一些 难度较大的手术和需要血制品的先进治疗技术日趋常 导致临床用血量速度快速递增。近年来, 全国手 规化, 用血量年均增长 12% , 而我国 术量年均增长 18. 6% , 7. 7% , 远远低于用血量和 血液采集总量年均增长仅 手术量增长速度。 血浆更是供不应求, 缺口较大。 另 临床上还存在滥用血液的现象。 因 一个重要原因是, 此, 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做好血液保护, 临床医生、 麻 醉医生及输血科医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 输血感染传染性疾病一直是输血不可避免的问 , “窗口期 ” 题 的存在是检测技术难以逾越的瓶颈, 虽 但也没有杜绝异 然微生物及病毒检测技术发展迅猛, 体输血引起的血源性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 HIV、 HBV、 HCV 等核酸类病毒的输血传播。 随着无偿 献血的普及、 血液筛查的严格执行, 输血传播疾病的概 率正逐渐减少, 但异体输血引发的输血相关非感染性 严重危害( NISHOTs ) 却成为其主要的并发症, 其发生 率远远超过输血传播性疾病。 NISHOT 包括由免疫介 导( 如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变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 态反应 / 荨麻疹 / 过敏性输血反应、 损伤等) 和非免疫介导( 如脓毒血症输血反应、 非免疫
14 专题笔谈
单位体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使同等量的外科出血 情况下, 明显减少红细胞的丢失数, 最终使术后红细胞 浓度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根据患者血细胞比容 ( Hct) 的变化程度, 血液稀释可分为: 急性轻度血液稀 释: Hct 稀释至 30% 以上; 急性中度血液稀释: Hct 稀 释至 25% ~ 30% ; 急 性 极 度 血 液 稀 释: Hct 稀 释 至 20% 左右; 扩大性急性血液稀释: 用具有携氧能力的红 细胞 代 用 品 作 为 稀 释 液, 可 使 稀 释 后 的 Hct 达 到 15% ~ 18% 。 ③回收式自体输血: 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仅
收稿日期: 2014 - 08 - 25
( 本文编辑: 梁京)
单采治疗的临床应用
李卉( 解放军总医院 输血科, 北京 100853 )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 8552 ( 2014 ) 11 - 0014 - 06
doi: 10. 3969 / j. issn. 2095 - 8552. 2014. 11. 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