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取样观察法.

第四章-取样观察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记录表
时间
9:00-11:00
儿童 攻击性行为类别 序号 破坏物品 攻击他人 言语辱骂 乱发脾气 1 正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局偶代表性的资 料,省时省力。 可以确定行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借此探讨 教育的作用。 可以取得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 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时间取样观察法
1. 含义
时间取样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 标准来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 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
刘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 己班上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 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 她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 幼儿将被观察6分钟。 另外,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刘老师准 备在一个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3次。观察结束后, 每名幼儿共有3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第四章
取样观察法
定义: 取样观察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抽取部分对 象为样本或抽取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进 行观察,然后以样本或目标行为的结果推论 总体状况。
行为的操作定义
“行为”是事先设定的
操作性定义: 对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现象给予具体 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 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查核记号,打钩记录行为是否出现; 记录记号,划”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 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采用“间歇——观察——记录”的方式 例如:
பைடு நூலகம்每一名儿童观察6分钟,1分钟观察,一分钟记录, 一分钟间歇,重复上述过程。
(5)行为分析
整理观察记录资料; 撰写观察分析报告。
(5)行为分析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例如】
表1 幼儿规则意识操作性定义
类型 编号 行为类型 操作性定义
A类型 自主式规则意识 能自觉遵守规则,如:自觉排队,遵守 游戏规则 B类型 自我中心式规则 为了自身的行为而忽视某些规则,如: 意识 上课随便说话、下位 C类型 指责性规则意识 指责他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要求他人 改正
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 间隔由两种: 规律性间隔, 随机性间隔。 时间间隔:事先确定观察时间,选定具体时段, 用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 例如: 每周一、三、五下午3~4点,对大班10名幼儿 每名观察6分钟,持续6周。
使用条件
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 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和 时间等; 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 应当制定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从被试多种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 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 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
【案例1】达维的幼儿争执事件
对幼儿园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发生的争执事 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为40名2-5岁的 儿童,其中男孩19人,女孩21人。观察过 程是等待争执事件的发生,直至行为停止, 全程记录。具体包括: 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时间; 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 领导权);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争执时的 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后果与影响。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婴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显的 行为。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2)对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婴幼儿行为 进行描述,将抽象的行为转换成较为直观的、可 观测行为描述。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按照老师或同伴一起制定好的规则做出相应 的行为,对他人没做到或破坏规则表示不满。
√ √ √ √

5.23
9:00-9:30
10:00-11:00

社会性游戏观察记录表
游戏类型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被观察的儿童 ①②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
时间间隔可以是:10秒钟观察,10 秒记录,等40秒观察下一名儿童。
(4)进行观察记录
记录形式:
(3)制定观察记录表
表2
幼儿信息记录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是否为独 父母是否 教养方式 生子女 离异 李宜恒 男 四岁 否 否 父母教养
(3)制定观察记录表
观察 日期
规则意识行为类型
观察时间
8:00-8:20
A类型 √
B类型
C类型
5.22
9:00-9:30 10:00-11:00 8:00-8:20 √
【操作练习】
1.操作下定义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2.观察表格设计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 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 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 品的行为。
序号 1 2 3 4 类别 操作性定义 破坏物品 踢桌子、扔玩具、破换玩具等 攻击他人 推、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人 语言辱骂 用不文明的言语辱骂其他人 乱发脾气 冲他人哭闹、尖叫、踢打、扔东西
缺点
只适用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只能获得行为出现频率的资料,不能保留行 为的具体内容,行为过程及性质。 不能保留行为发生的顺序,难以揭示行为的 因果关系。 将贯穿行为分解为若干成分,破坏了行为的 完整性,难以识别行为的相互关系。 行为类型的建构,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第二节 事件取样观察法
1.事件取样法的概念
【例如】
婴幼儿吮吸手指行为: 是指两岁以上婴幼儿经常有吸吮手指、衣 角、或是被角等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 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 的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 流信息,沟通情感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例如】
【练习】
社会性游戏操作性定义
游戏类型 操作定义
无所事事 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玩弄自 己的身体,走来走去,爬上趴下,东张西望。 旁观 观看他人游戏,有时凑上来跟玩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 主意,但自己并未直接参与游戏。 单独游戏 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平行游戏 在同一个地方玩,各玩各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 联合游戏 在一起玩相同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 做自己想做的事。 合作游戏 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承担角色任务,互相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