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观察法
指标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测量手段、测量指标、判 断标准做出规定。例如,“学习成绩”界定为某种标准化考试所测得的分数;“差生”界定为在标准化成就 测验中的分数低于个人智力所预测的成就分数或者两门主课不及格的学生。“幼儿意外伤害”可以界定为“伤 害后起码需要家长或老师进行简单处理;或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或需要因伤请假 0.5 天 以上(包括 0.5 天);或必须由家长、教师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
二.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而进行的观察。如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的 观察,就可以选择每天的中午用餐的时间进行观察;对幼儿同伴合作与处理同伴冲突方式都 可以在幼儿游戏中的自然表现进行观察。 实验观察是在实验室有控制的条件下采用标准化手段进行的观察。如在对幼儿自我控制 能力的研究中,研究者设计一个人为的环境,在室内为幼儿提供了可爱的玩具和可口的食物, 告诉幼儿如果能在研究人员离开后不碰房间的玩具和食物,那么等研究人员回来就会给予更 大的奖励。然后研究者在双向玻璃后观察幼儿的表现。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不同程度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和组织中,共同生活并参与日常活动, 并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与活动过程。如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不参与观察活动,以局外人的身份从外部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的行
边,靠近小凯,想和小凯一起玩,但小凯还是低头拼积木, 木十分感兴趣,注意力全
没理小强。
部放在了拼积木上。一点
玩了一会儿,小凯手上只剩下一件小熊衣服和小熊裤 也没注意到与周围小朋
子,他就去找小熊头,找不到,他又低下头继续拼积木。 友的交往。
12:03-12:08
小凯围着桌子拼积木,当靠近小丽时,抬头看到小丽拼的 小凯是一个比较会动脑
时间,我们等会儿再睡好吗?”他点点头,从床上下来, 应幼儿园新环境、新生活
没有任何反应。过了一会儿,老师叫小凯去吃桂圆,他一 出小凯的自制力很强,没
边接过桂圆一边对老师说:“我家也有的。”然后让认真地 有采取抢夺的手段。
吃桂圆,吃完后继续去拼小熊积木,拼得很认真。
12:08-12:10
拼了一会儿,他放下积木,走向床边,他脱了一只鞋子, 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
并单脚踩在床上。老师看了对他说:“现在还没到睡觉的 出小凯已经能较好地适
小熊,指着小丽的小熊大声说:“它头太大。”小丽也大声 筋的孩子,为能得到他想
说:“是我的”。小凯有点生气了,但还是低头继续拼,一 要的小熊的头,先后五次
会儿又看着小丽指着一个小熊说:“看它穿的鞋子,熊妈 用不同的策略向小丽提
妈对不对?”小丽看着小凯,小凯继续拼小熊积木,小丽 出要求。虽然最后也没有
不小心碰到了放图片的盘子,发出了很想的声音,小凯却 得到小熊的头,但可以看
(1)观察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2)观察研究内容:确定观察重点和范围,一般重点不能多,范围不能太广; (3)观察提纲,列出需要通过观察获得材料的要目; (4)观察过程,包括选择观察的途径、安排观察的时间,次数和位置、选择观察的方法 和掌握观察的密度等等; (5)观察的注意事项,根据观察的特点,列出为保持观察对象常态的有关规定; (6)观察的记录表格,速记符号,规定有关的统一的参照标准; (7)观察仪器; (8)观察人员的组织分工; (9)观察的应变措施。 3.设计好观察表格 确定选题后,要进行有效的观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从理论 上对观察问题定下可操作性的定义并确定进一步考察的指标。 如要研究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告状行为、交往策略,就应对告状行为、交往策略进行操 作性定义,并确定告状行为、交往策略考察的具体行为表现。 “告状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在自由活动中,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用语言和行为寻求教 师的支持和帮助;幼儿向教师反映自己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幼儿为了引起教师注意而发生 告状行为。行为具体分五类:和其他幼儿观点不一致引起的告状行为;因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而引起的告状行为;其他幼儿违反行为准则而引起的告状行为;强者先发制人的行为;为引 起教师注意而发生的告状行为等。 “交往策略”的操作定义: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为达到特定的目标,对自己的情
三.观察法的操作程序 1.确定观察的选题 开展观察研究,首先要依据幼儿教育中的实际以及个人研究的需要,确定研究的课题。 一个好的选题对研究的成功意义重大。确定了观察的选题就能明白在观察中应该观察什么。 讨论:幼儿教育中有哪些可供观察的行为或现象? 2.制定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
确定了观察目的,又收集了有关观察对象的材料,并进行试探性的观察后,就应深思熟 虑地制订出观察计划,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计划一般应包括如下 内容:
定性观察记录的方法主要有:描述体系、田野笔记、日记描述、轶事记录和样本描述。 描述体系:是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比如, 文字、个人化的速记符号、通常还辅之以工艺学记录。描述体系往往抽取较大的事件片段, 并对行为的多方面进行记录。这种方法的运用考虑更多的是背景因素,即要在具体的情景和 条件下考虑行为的意义。以下表格对教学技能几个方面的观察就属于描述体系。
行为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 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例如,“合作”可界定为是指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一 员。“协同教学”界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并实际从事同一班学生的教学的一种教 学活动。“强化”界定为学生的某种行为出现时,教师加以称赞或对之微笑。 “吸烟者”可定义为:每天 吸烟且每天吸烟量在 1 支以上者。
观察者进入实际观察场景时要做到尽量不要干扰幼儿的活动,也可以采用隐蔽的方式进 入,这样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展示真实的信息,观察者获得的信息也比较可靠;观察时,研究 者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先从大处着眼,注意转换观察角度,尽量减少误差。 (3)做好观察记录
在学前教育研究中,观察记录主要两种:定性记录和定量记录。实际研究中可以综合应 用,但在记录中要求做到:具体清晰、朴实详尽和客观忠实。
空间:物理位置或场所。 时间:观察的时间及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 环境:现场呈现的物质环境。 行动者:介入的人们。 事件、活动:人们所作的系列相关行动。 行动:人们所做的单一行动。 目标:人们正在完成的事情。 感情:观察者的感受和被观察者所表达的情绪等。
田野笔记:是用书面语言形式记录,观察者针对一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尽
感、思想、意图和行为进行整合而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具体方式表现为协调、给予、顺从、
支配、逆反五个策略。据此可以设计以下观察表 4-1:
表 4-1 幼儿交往策略观察统计表
协调
Hale Waihona Puke 给予顺从支配逆反
合计
游
小班
戏
中班
活
大班
动
合计
学
小班
习
中班
活
大班
动
合计
自
小班
由
中班
活
大班
动
合计
总计
结果分析:以次数为统计指标,对结果进行百分比和卡方检验
【知识链接】下操作性定义的方法
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感知、可测量或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定义,即将研究变量的抽象化 形式转变为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性的具体形式。 “聪明”可定义为学识渊博、语言词汇量大、思维敏捷; “好学”可定义为经常上自习、进图书馆、进书店、看报纸和电视等。下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 种:
表 4-2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观察记录表
观察项目
记录内容
呈现或者导入
间接教学
直接教学
声音
提问策略
反馈
学科问题
期待
(资料来源:Dvid Hopkins, A Teacher' s Guide to Classroon Research, p. 89.)
描述体系还可以用于研究者进入研究场所的初期,研究者可以按照下列问题来观察描 述一个社会场所:
条件描述法是指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是对所解释对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 的描述,对要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做出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去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 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例如,如“疲劳”可定义为连续工作 8 小时后个体存在的状态;“智力”可定义为 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量所得的分数;“青少年”定义为 7 岁以上 18 岁以下的人。
可能详细记录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要求观察者记录在现场所观察到的人、行为、事件
和交谈,并对行为背后的意义进行解释。见下列案例。
表 4-3 田野笔记
时间
幼儿行为
解释和评价
11:55-12:03
小凯和小丽各自在桌子前拼小熊积木,小凯始终自己低
头拼积木,与小朋友没有说任何话,不一会儿小强走到桌 小凯对崭新的小熊积
(参照张宝臣,李志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7~39)
4.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开展学前教育研究的观察方法多样化,有质性的,也有量性的,如叙述性观察法、取样
观察法、评定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因此,研究时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目的、 观察对象活动特点与观察者的观察条件进行灵活选择。
5.进行实地观察 (1)做好观察的准备
观察者应做好观察的各种物质与技术准备,具备必要的人、财、物等条件。对观察者的 培训非常重要。因为观察记录的获得是通过观察者的观察获得的,观察者的主观性和反应偏 差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根据研究需要对观察者进行培训,如为观察者提 供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进行类似情境的观察训练,了解观察对象、熟悉观察场景等,对于 提高观察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2)进入观察现场实地观察
为表现与活动过程。如在幼儿园开放日,教师可以观察幼儿与家长在互动,以了解其亲子关 系;教师可以通过听课了解幼儿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