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的。作为经济业务行为规范的各种审计依据,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
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审计依据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的,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以修订和变更。
㈣地域性。从空间上看,许多审计依据还要受到地域性的限制。
第 2节
审计依据
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⒈有法依法。
⒉无法可依从理。 ⒊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
㈡辩证分析问题的原则
对某项被审计的经济活动,如果几种审计依据均适用,就要认真仔细
地进行研究,辩证地分析问题,分析该项经济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影
响因素的主要方面。
第 2节
㈢利益兼顾原则
审计依据
⒈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兼顾。 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 ⒊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大,而层次越低的法规和制度等,其具体适用性却越强。如遇低层次的规 定与高层次的规定相抵触时,则应以高层次的规定为准,作出评价和判断。
第 2节
审计依据
三、审计依据的特点
㈡相关性。审计依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依据要与审计结论相关联,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依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作出审计结论。审计 依据的相关性是由审计工作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㈢时效性。各种审计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不是任何时期都能适用
本次修订使审计准则体现了先进实务经验,增强了注册会计 师发现舞弊的能力,提高了审计的有效性。
第 1节
审计准则
⒋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与治理层有效沟通
管理层
分;
一、规范了治理层在监督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和作
财务报表
用,对管理层与治理层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职责做出明确区
二、要求注册会计师就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困难、
作质量保证。 ⒊审计准则是通过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体现出来的。 ⒋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签署最终审计意见时的客观保证。
第 1节
㈡审计准则的作用
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实施使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有了规范和指南,便于 考核审计工作质量,推动了审计事业的发展。 审计准则的主要作用有: ⒈实施审计准则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审计准则的第一部分为一般准则,共3条,主要对人提出要求;第二部
分为工作准则,共3条,主要是指出实施审计行为的准则;第三部分为报告 准则,共4条,主要是对审计报告提出要求。
第 1节
㈡国际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所颁布。自1980年6月 开始,已先后颁布了数十项《国际审计准则》文件。 这些文件可分为一般准则、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在《国际 审计准则》中,有关工作准则的说明和解释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我国的审计准则作为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对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的 作用,其建设经历四个阶段。 ㈠制定执业规则阶段(1991~1993年);
㈡建立审计准则体系阶段(1994~2005年);
㈢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趋同阶段(2006年~2010年); ㈣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12年开始)。
1
科学设定审计工作目标
每项准则都单设一章“目标”,明确提出注册会计师执行该准则时应实 现的目标,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审计准则制定原则。
2
明确审计工作要求
每项准则中都单设一章“要求”,“要求”是注册会计师实现目标 的规定动作,统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表述。
3
重塑结构
修订后的准则由以下5部分构成:“总则”、“定义”、“目标”、 “要求”和“附则”。原审计准则中的解释说明材料作为应用指南。修订 后的整套审计准则为12万字。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质量的看法、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 报、违反法律法规行为、舞弊等及时与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 计师
汇报
加强沟通 三、要求注册会计师向治理层和管理层恰当通报注
治理层
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根据职业判断认为足够 重要从而值得治理层和管理层各自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第 1节
审计准则
⒌增强对小型企业审计的相关性 本次修订的审计准则取消了原有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代之以在每项应用 指南中增加“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部分。这种做法将显著 增强对审计小型被审计单位的指导力度,有效提高审计准则的适用性。
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五、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3年8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 2节
审计依据
一、审计依据的含义
所谓审计依据,就是对所查明的事实与现行的各种规定进行比较、分 析、判断和评价,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审计准则解决 如何进行审计的问题,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审计依据则解决审计
第 1节
审计准则
四、中国国家审计准则
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订,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10年9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签署第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 公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审计准则》,包括总则、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计划、 审计实
施 、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附则,共七章。
第 1节
㈡国际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将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改组为“国际审计与鉴证准 则理事会” 。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已将审计纳入鉴证业务(assurance engagements),将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分为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related
services)。
第 1节
审计准则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本 章 内 容
第1节
审计准则
第2节
审计依据
第 1节
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含义和作用
㈠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准则,又称审计标准,或称执业准则,是专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
计工作时,必须恪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它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⒈审计准则是制约审计人员的行为准则。
⒉审计准则既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要求,同时也对社会提供审计工
第 1节
审计准则
⒉全面、彻底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
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公允价值、对被全
强化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 摆脱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 。
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等准则 彻
面 底 贯 彻 风 险 导 向 审 计 理 念
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高度要求注册会计 师考虑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这些程序。
㈠评价经济活动合法性的审计依据
⒈国家颁布的宪法、法律和各种财经法规。
⒉地方颁布的财经法规和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财经法规。 ⒊规章制度。
第 2节
审计依据
㈡评价经营管理活动效益性的审计依据
⒈可比较的历史数据。 ⒉计划、预算和经济合同。 ⒊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依据
⒈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
对函证、分析程序等准则
在描述注册会计师所做审计工作时强调风险
对特殊目的审计报告类准则
导向审计思想等。
第 1节
审计准则
⒊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和公允价值、集团会计等舞弊高发领域, 本次修订审计准则既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又细化了对注册会计 师的针对性指导,要求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职业判断,按照风险导 向审计的要求,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领域的舞弊风险。
⒉实施审计准则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⒊实施审计准则可以维护审计组织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⒋实施审计准则可以促进国际审计经验交流。
第 1节
审计准则
二、审计准则的结构内容
根据现行的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来看,其内容大体上包括一般准则、 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部分。 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审计准则虽然章节和标题不一,但主要 内容都不外乎上述三大部分。
人员根据什么标准去判别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合法或非法,公允或非公允,
并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根据。 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的依据比较明确,而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依
据正在探索之中。
第 2节
审计依据
二、审计依据的种类
由于审计的目的不同,所以各种类型的审计所遵循的审计依据也不相 同。不同种类的审计依据有不同的用途,进行适当的分类,有利于审计人员 选用。
现行33项审计准则
调整后的准则项目是37个,与国际准则对应;
师执业准则,并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充
内容上
分采用了国际审计准则所
有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程序
等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准则一致。
第1节
审计准则
⒈提高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
修订了16项准则的实质性内容,改写了全部38项审计准则的体例结构
西方国家的审计准则,大都是以美国的审计准则为蓝本加以补充、修
正而成的。 国际组织和地区制定的审计准则,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国际审计实
务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最具代表性。
第 1节
审计准则
㈠美国的民间审计准则
美国的民间审计准则称为《一般公认审计准则》,从1947年就开始研 究和制定,最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2年正式颁布。它主要适用于民 间审计所从事的财务报表审计。 这10条一般公认审计准则一直沿用至今。
第 1节
审计准则
㈣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12年开始)
审计环境发生 了重大变化 CPA审计实务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