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张少丽
柳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545200
【摘要】随着血栓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升,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关于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也逐渐深入,更进一步对不同抗凝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有详细了解。
本文综述目前抗凝药物临床研究文献,探析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状。
【关键词】抗凝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血栓是因为患者血管腔内,其血液发生凝固或者是血液中有些有形成分发生粘集问题形成的,一般情况下血栓的组成是沉积的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陷入的红细胞或者是集聚的白细胞,属于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和环境作用变化过程。
目前血栓疾病已经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在血栓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则是抗凝药物。
其中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有普通肝素、华法林以及低分子肝素等等,同时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广泛了解。
目前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抗凝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各具特点,同时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一个重点。
本文重点综述抗凝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1、肝素类抗凝药物
在人体中肝素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在临床应用最早的也就是肝素类抗凝药物,一开始由动物体内提取而得,之后逐渐出现人工合成。
其作用机制则是增加抗凝血酶III和凝血酶的亲和力,以此对内源性凝血通活通路产生阻止作用,起到抗凝效果。
其中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均不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对妊娠妇女和胎儿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1.1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差和抗凝效果稳定性不高的特点。
但是其在临床应用中依然具有良好效果。
其中王瑜等在临床研究中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尿蛋白以及血清总胆固醇,同时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也得到显著改善,早期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是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不但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王志勇等则在临床研究中对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影响因素,作了详细分析,得出年龄大、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小、合并冠心病、肝素初始剂量大、三酰甘油低、纤维蛋白源低以及不饮酒、不吸烟患者更容易达到肝素化,同时其也是影响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达到肝素化的单因素,年龄和肝素起始剂量对其肝素化具有正性作用,其余因素则对肝素化具有负性作用。
1.2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在普通肝素的基础上分离得到的,其对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作用明显小于普通肝素,在临床使用中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林剑萍等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中分别应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最终得出两组患者的透析器凝血和止血时间差异不大,但是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患者,其差异显著(P<0.05)。
由此可见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
周曼云等在短暂性脑缺乏发作临床治疗中,对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疗效作了对比性分析,最终得出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大,但是低分子肝素的出血毒副作用比较低,因此在临床中更值得推广应用。
杨光等则在临床对低分子肝素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应用时间对血小板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在其术后适当的延长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间,能够对血小板消耗适当的减少。
2、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属于是香豆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其主要是对肝脏合成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素II、VII、X以及IX产生干扰作用,以此对血液凝固实施抑制。
其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主
要是在长期维持抗凝患者临床上应用。
刘小平等将华法林作为是慢性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院外延续护理中的一项药物护理,其不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性,同时也明显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程黎等在80岁以上伴有血栓形成房颤患者临床治疗中,长期应用华法林,其效果显著,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
由此可见华法林在长期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新型抗凝药物
3.1 达比加群
刘敏将达比加群酯作为是非瓣膜性房颤的主要抗凝治疗药物,最终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效果,并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性。
同样陈奕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治疗中同样采用达比加群酯作为是抗凝药物,其中患者的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率均较低,效果显著。
王佳旺在临床研究中则指出虽然达比加群酯在临床应用中其效果显著优于华法林,甚至具有取代华法林的趋势,但是也容易导致严重肝损害问题的发生,因此关于此类药物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提高其临床应用安全性。
3.2 比伐卢定
王现涛等对比伐卢定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综述,指出在肝素广泛应用在预防血栓和缺血性并发症中的时候,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局限性,作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比伐卢定则在其临床应用表现出有效的应用优势,其抗凝效果显著优于肝素,并且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因此比伐卢定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4、抗凝药物的临床结合应用
金梅等在临床血液透析联合灌流中,对两种不同抗凝药物联合应用,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低分子肝素6000U静脉推注,观察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5000U首剂量静脉推注外,上机后2h 予肝素4~5mg/h追加,治疗结束前30min停止追加肝素,最终对照组患者的灌流器凝血堵塞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本次得出结论两种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血液透析联合灌流中既不致灌流器凝血,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又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陈皆能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阿托伐他汀结合抗凝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5、结语
在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治疗中,抗凝治疗属于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随着临床对抗凝药物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成功研发出各种新型抗凝药物,这些药物不但给药方面,同时效果显著,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应用缺陷,比如半衰期长等等,对其临床应用广泛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方面,还需要广大医学者加大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军,刘寅.抗凝药物的进展及临床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257-259.
[2]康彩练,陈兆荣.新型抗凝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8):32-33.
[3]王瑜,刘晓莺.早期应用小剂量普通肝素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8):168-169.
[4]王志勇,王利春,陈超,等.普通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肝素化的影响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4):335-336.
[5]林剑萍,徐微微,樊桂娟.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高通量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3):289-290.
[6]周曼云,姚绍鑫.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451-452.
[7]杨光,段恋,孙英贤,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间对血小板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6):68-69.
[8]刘小平,唐振旺.慢性心房颤动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院外延续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142-143.
[9]程黎,李建华.华法林在80岁以上伴有血栓形成史房颤患者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133-134.
[10]刘敏.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5(6):208-209.
[11]陈奕.达比加群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221-222.
[12]王佳旺.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2,2(z2):216-217.
[13]王现涛,苏强,李浪.比伐卢定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6):102-103.
[14] 金梅,朱世琴.两种抗凝药物联合应用于血液透析联合灌流中防止灌流器凝血堵塞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57-158.
[15] 陈皆能.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抗凝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0):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