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PPT课件
流行病学
发病率及患病率总体情况:
国家地区差异: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 种族差异:美国黑人>白人 年龄差异:老年人最为常见
按2010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1/5的成人患有高血压
患病率(%)
1. 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指南
2. 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指南
3. 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指南
小动脉
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 ;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 左心室肥厚扩大(高血压心脏病),心衰。 脑 脑出血、脑血栓、腔隙 性脑梗塞。 肾脏 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 小动脉硬化;动脉增生性 内膜炎及纤维素样坏死。 终致肾衰。
视网膜
小动脉痉挛、硬化、视网膜渗出、出血、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的分级:
采用(WHO/ISH,1999年血压的定义和分类,见表 1)
我国高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AT1
醛固酮分泌
小动脉收缩
激活交感神经
心、血管重构
高血压
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细胞膜通透性增强 血管收缩
钠泵活性降低
细胞内Na+、Ca2+升高
高血压
心、血管insulin resisitance,IR)
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肾脏钠水潴留
高血压
大动脉弹性减退致使外周血管压力反射波提前是单纯收 缩期高血压的主要机制。 总之,高血压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不尽 相同,一些细节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
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
各种病因
皮层下神经中 枢功能变化 神经递质浓度 与活性异常
小动脉阻力 增加
血浆儿茶酚胺 浓度升高
交感神经系统 活性亢进
高血压
肾性水钠潴留
各种病因
肾性水钠潴留 为避免组织过度 灌注机体代偿
高血压
小动脉阻力 增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 ACE 血管紧张素Ⅱ
无其它风险因素
平均风险
平均风险
低危
中危
高危
1-2个风险因素
3个或更多的风险因素, MS,OD或疾病 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 尿病
低危
中危 极高危
低危
高危 极高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
MS:代谢综合征;OD:靶器官损害
心血管危险因素 • 高血压(1-3级) • 男性55岁;女性65岁 • 吸烟 • 糖耐量受损(2小时血糖7.8-11.0 mmol/L)和/或空腹血 糖异常(6.1-6.9 mmol/L) • 血脂异常 TC≥5.7mmol/L(220mg/dL)或 LDL-C>3.3mmol/L(130mg/dL)或 HDL-C<1.0mmol/L(40mg/dL)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腹型肥胖 (腰围:男性≥90cm 女性≥85cm) 或肥胖(BMI≥28kg/m2) •高同型半胱氨酸 >10mol/L
症状
大多无明显症状; 可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 疲劳; 心悸; 鼻出血等。
体征
血压升高; A2亢进、收缩期杂音、收缩早期喀喇音; 颈部或腹部血管杂音。
高血压的标准: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140mmHg和/或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90mmHg
环境因素:
饮食 摄盐过多所致高血压主要见于盐敏感的人群; 钾摄入与血压呈负相关; 多数认为低钙与高血压发生有关; 高蛋白、高饱和脂肪酸及酒精摄入。
精神应激 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精神紧张的职业发病率高; 噪声。
其他因素:
体重 、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血压测量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2010版指南提出对基于动态血压 和自测血压读数评估的血压变异性(BPV)的关注
诊室血压
• 诊室血压不能代表整体血压状况
动态血压
• 反映不同时段血压的总体水平,诊断晨峰高血 压和夜间高血压,评价短时血压变异
家庭自测血压
• 可以反映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的长 期状况,评价长时血压变异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 不同日反复测量 • 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为最基本、最可靠的测量工具 • 静坐休息5分钟,30分钟前禁止吸烟、饮用茶和咖啡等兴 奋性食品饮料,测量时患者取坐位,其肘关节应与心脏位 于同一水平。测量舒张压时以柯氏第五相音为准。应相隔 2分钟重测,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舒张压读数相差 >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 均值 • 门诊偶测血压仍被视为最基本的指标 • 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现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 即使血压正常亦应诊断高血压
夜间血压 相关定义
-
晨峰血压
-
2010中国高血压指南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血压(mm/Hg)
正常
其它风险因素,OD或 疾病
SBP 120-129 或DBP 80-84
正常高值
SBP 130139 或DBP 8589
1度高血压 2度高血压 3度高血压
SBP 140149 或DBP 90-99 SBP 160170 或DBP100109 SBP≥180 或DBP ≥ 1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
动态血压相关定义
2005年指南 高血压诊 断标准 •24小时 >130/80mmHg •白天>135/85mmHg •夜间>125/75mmHg 2010年指南 •24小时>130/80mmHg •白天>135/85mmHg •夜间>120/70mmHg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平均值–夜间 平均值)/白天平均值,收缩压与舒张压不一 致时,以收缩压为准。 •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20%。 •非杓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 •超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20%。 •起床后2h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 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h的平均 值),≥35mmHg为晨峰血压增高。 更加重视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是患病率最高的临床综合征之一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 18-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 11 21
收缩压≥140mmHg 舒张压≥90mmHg
64 54 44
65
年龄(年)
病 因
遗传因素:
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