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美育复习资料

大学美育复习资料

【大学美育】复习材料2011-2012-1学期1、马克思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2、美的范畴是指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美属性的基本概念,如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等,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美学基本范畴。

3、中国画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4、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的三位意大利艺术巨匠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5、20世纪立体主义运动的主将是布拉克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6、西方音乐古典乐派出现于18世纪初,主要作曲家有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三人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7、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新疆维吾尔族代表性舞蹈有赛乃姆、多朗舞和麦西来甫。

8、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有自己的特点。

美育具有生动的形象性;美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美育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9、意大利的比萨教堂是罗马式教堂。

10、藏族代表性舞蹈有锅庄、弦子、热巴、藏戏。

11、西方音乐浪漫乐派出现于19世纪初。

该乐派在思想上着重自我意识的表现与刻画。

作品着重于个人生活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抒发、自然和生活现象的描绘。

主要作曲家有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韦伯、瓦格纳、勃拉姆斯等,意大利的罗西尼、威尔第等,以及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匈牙利的李斯特、奥地利的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俄国的柴科夫斯基等。

12、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经营者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由京剧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放映后观众反应空前热烈,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定军山》让中国人有了这样的信念:中国人能拍出自己的电影。

13、西班牙著名画家有毕加索、戈雅、达利、委拉斯贵支。

14、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532-537年,既是拜占庭文化的象征,也是拜占庭建筑最完美的代表。

教堂的外形结构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一个典型风格,即对穹顶的强调。

奥斯曼帝国时期教堂周围竖立起4座高塔,成为现在的清真寺外形。

15、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是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建时为15层,高约46米,塔基边长11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

现在仅存13层。

由于小雁塔的造型秀丽美观,各地的砖石结构密檐塔大都仿效建造。

16、张萱(公元8世纪),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

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与周昉不相上下。

传世作品有《捣练图》卷(为赵佶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卷(为宋摹本),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0.8厘米,描绘杨贵妃之姊虢国夫人乘宫马春游之情景,人马、服饰尽得唐人风致,卷后有王铎题跋,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7、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领域中的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社会美则是这种产物最为直接的存在形式。

我们知道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丰富的。

其中最为基本的,则是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与之相关的是人的思想品质和情操等。

因此,社会生活中的美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方面,特别是集中表现在作为一定时代、阶级的主体的社会先进力量、先进人物的身上,美在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18、《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19、《马踏匈奴》西汉雕刻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之一。

是这组石雕群的主像。

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

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图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

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

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20、试论中西艺术的异同。

(1)中西艺术相同之处(美术、音乐、舞蹈):①艺术都是表现人类的社会文化发展,举例说明;②艺术都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性,举例说明。

(2)中西艺术不同之处(美术、音乐、舞蹈):①文化根源不同,举例说明;②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举例说明;③发展的道路不同,举例说明。

21、试论艺术修养跟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①艺术修养的范畴,举例说明;②大学生应有的素质;③大学美育的作用;④艺术修养跟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大潮中,强调艺术及审美教育对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

审美教育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对美和艺术的鉴赏,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以净化,品格得以完善,从而使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自身得以美化。

这种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一般科学文化教育无法替代的。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文化素质,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

因此,人们更加重视艺术。

因技法和表现形式特点不同,有工笔、写意、水墨、重彩等的分别)、西洋画(中国近代对西方各种绘画的俗称)等等。

那么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

到底是什么? 毋庸质疑,是一种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与联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历朝历代,无数绘画精品如奇葩异卉斗妍争辉,各个画派如涓涓清泉汇成滔滔江河。

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传统,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它的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它的魅力让人心旷神怡,它的深奥又使人有些望而生畏。

中国绘画起源于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劳动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质朴的原始绘画。

1、中西方绘画的区别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认为,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称为东方绘画(以中国为典型代表);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它们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这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异。

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

西画则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诗情画意”。

而西画则不然。

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第五,中国画还经常使用印章,是点缀.也增加韵味和美感。

第六,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

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

后期毕加索(西班牙画家,立体派创始人)、凡高(荷兰画家.后印象派的代表) 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2、中西方绘画的联系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它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是可以直接看到的、有形有色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的。

它比小说、诗歌显得具体形象更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在取材上更为广泛。

所以,绘画是整个美术以至整个艺术门类中特别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

1、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封建社会先秦时期。

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

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

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

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人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

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2、中华民族的盆地文化与西方海岛文化的差异分析。

第一,崇尚“自然”和“自我保护”的中华民族心态。

由于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定型的盆地经验和长期的农耕生活,强化了热爱自然,自我保护的心态。

表现在政治上“先礼后兵”和“后发制人”;反映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思考在军事上崇尚“保存实力”和“避实击虚”;表现在建筑风格上:“内敛深沉”、“不事张扬”、“曲径通幽”、“深藏不露”。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戏战术;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深挖洞。

广积粮,不称霸”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韬光养晦”的政治策略,都是上述思想的高度发挥。

第二,强调“主动出击”和“暴露张扬”的西方民族心态。

欧洲文化定型地域在地中海北侧的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

长期的海岛生态经验,使欧洲民族对付外来入侵者,只能抢先占领制高点,只能“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和“全方位迎敌”。

在孤岛环境中,当#l-来入侵者登陆海岸时,岛内民族决无逃跑退路和自然庇护场所,抢先登上制高点,主动出击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这些长期的生态环境经验,也以文化的生物的“基因”伴留下来,形成了西方民族在政治上的具有开放性、攻击性和侵略性的心态;在建筑形式上的“暴露张扬”性,如偏爱“山顶城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