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

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

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

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

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

“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

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蜕变成了“一种两个抽象的、两个活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 。

雇主与雇员、商人与顾客、每个人彼此之间都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相互倾轧关系,都把对方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不仅人与人之间缺乏爱和理解,人也无法体验到真正的自我,人与自身已相分离。

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人已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这样他必定丧失自我意识,完全以市场价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人自己不能决定自己,而要由外物、由市场来裁决。

他的人格塑造,学习内容,努力方向等完全取决于市场风向。

人只是一味的适应外界需要,而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我只是你所需要的没有自我的物品。

“他的声望、地位、成就,以及在他人眼里他所是的那个样子,替代了真正的同一感。

这种情况使他完全依赖于别人对其看法,并使之继续扮演曾经使他获得成功的那个角色。

假如我和我的力量被互相分离了,那我的自我确实已由我所能卖到的价格构成了。

弗洛姆对西方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异化的描述,使他感叹到:“ 19 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 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

”二、人与自身相统一的未来设想:健全的人格及健全的社会弗洛姆不单单揭露和批判病态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格,其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宗旨则是要致力于以人道主义为本质特征,以爱心、理性、自由、创造性为内涵的非异化的、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的建立。

弗洛姆认为承认并接受人类“生存的两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我们毕竟还有第一条道路可走,尽管它荆棘丛生。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己,为着自己。

”潜能的实现意味着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个体充分地发展他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惟一的、与他人有着种种区别的人,他感到自己就是自我行动的主体。

而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弗洛姆认为只有生产性性格才能实现。

生产性性格不同于非生产性性格以对外界的屈从、占有、破坏和退缩等消极方式来“填平”自我与世界的鸿沟。

它是以爱、理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来最终获得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真正统一。

理性使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它指导着人的生产性劳作,使其实现自我并与这个世界相连结。

爱则是一种爱的能力,“爱并不是一种强加于人身上的权利,也不是一种外加在他身上的责任。

爱是一种人自身内涵的权利,人依靠它使自己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并从而使这个世界真正属于他” 。

爱包括爱自己和爱他人,它是一种突破人与人之间屏障的能力,它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关怀和负责。

爱能使人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个性的前提下与他人融合在一起,在克服孤独感的同时,又肯定了他人的价值,保持了自身的尊严。

创造性则体现了理性和爱的有机结合。

在这种生产性活动中,人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他的力量和能力的表现,人的活动和他活动的结果结为一体,从而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紧密相连。

健全的社会依赖于健全的人,健全的人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中才能形成。

弗洛姆认为每个人的潜能都具有朝两个方向发展的倾向,一个是向上的发展,即存在与发展的潜能,弗洛姆称其为第一潜能,如果条件适当,这一潜能便会实现。

但如果条件与所需条件相反,则潜能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第二潜能,即死亡与破坏潜能。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第一潜能,潜能的实现就是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所以判定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就是看它能否保证人的个性的发展。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的实现方式则是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在经济上应将中央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将自上而下的决策和自下而上的决策结合起来,实行工人和领导层的共同管理、共同决策,某种程度的国家干预和社会化,有限度的收入不均政策,保证全部生活费和社会保险制度等,使人们从事自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政治上则组成议政小组,让广大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公共事务真相,为政府提供建议,帮助决策,建立独立的信息咨询机构。

文化上则彻底改造教育方法,教育的目的要从培养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转向培养人性得以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使每个成员不仅掌握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爱和创造性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正义的社会。

三、弗洛姆人性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弗洛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充分揭露现代工业社会的人性扭曲和全面异化,并将“性格理论”与“社会化”结合起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探讨。

这对于推进我国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弗洛姆认为,相当一部分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他的主要动力” 。

弗洛姆不认可这种观点,在他看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思想和欲望,在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条件下,物质享受是人生存的主要动因,但在其他经济环境下,却并非都是如此。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目标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

”“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并达到那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不再是‘畸形的' ,变成了充分发展的人。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论述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解答。

”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是最终能够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作为目的而存在,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性从异化走向真正的复归,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探寻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现实路径。

马克思依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自由个性阶段。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形态,都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人的依赖性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之相对应,人的发展也进入了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分工高度发达,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复杂的关系及多方面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劳动者摆脱了对人的依赖,获得了更多的独立和自由。

但与此同时,却走向了对物的顶礼膜拜,人的社会关系是以物为媒介并异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直接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此对应的人的发展也进入到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个人不需要屈从于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去片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