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理学PPT课件 糖尿病用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PPT课件 糖尿病用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P Tyr
生物效应
四、临床应用
1、糖尿病 治疗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
①重症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 IDDM, Ⅰ型)
②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Ⅱ型)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 娠、分娩、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代表药:依托莫司(etomoxir)
通过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而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 者的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并有 一定程度的降血脂和抗酮血症作用。
对1、2型糖尿病均有效。
2、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3 –R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激动后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葡萄糖分解和代谢。
4、局部反应 皮下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等 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5、其他
①体重增加 注射后引起腹部肥胖,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
为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换用高纯度的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 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屈光不正 用药后血糖迅速下降,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
分外溢而出现屈光度下降,视物模糊。
2、过敏反应 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原因: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所致 ①来自动物与人的胰岛素结构差异 ②制剂纯度低,杂质所致
处理:换用其他来源的胰岛素,尤其是人胰岛素或高 纯度胰岛素。
3、胰岛素抵抗 (1)急性抵抗
原因: 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 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酮症酸中毒时葡萄糖吸收 和利用障碍,使机体暂时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所致。
糖耐量降低,血糖过高,糖尿等
胰岛素 口服降血糖药
第一节 胰 岛 素
胰岛素 insulin
胰岛是胰腺腺泡之间存在的细胞团,占胰腺总 体积 的1% ~ 2%。 胰岛素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激素,51 个氨基酸组成。A链21 个,B链30个,由二硫键 相连。为酸性蛋白质。人胰岛素的分子量为 5808Da.
三代
1、药理作用及机制
⑴降血糖:正常人和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人有效
机制: ①作用于胰岛细胞膜磺酰脲受体,刺激胰岛
细胞释放胰岛素
R—IK(ATP)—电压依赖性Ca2+→ Ca2+进入细胞内→触发Ins释放
(—)
(+)
磺酰脲类作用机制
SU + SU-R → 阻滞ATP敏感的钾通道 → 钾离子 外流减少 → 细胞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极化 →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开放 → 钙离子内流 → 触发胞吐作用与Ins释放
食物→
→氧化分解
肝糖原→
血糖 80~120 mg%
→糖原合成
糖异生→
→转变成脂肪、氨基酸
葡萄糖转运↑
葡萄糖氧化、酵解↑ 糖原合成、贮存↑ 糖转变为脂肪↑ 糖原分解和异生↓
血糖来源↓,去路↑
血糖↓
2、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 抑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 体的生成。
(—)
药用胰岛素
治疗: 消除诱因并在短时间内加大增加胰岛素用量
(2)慢性抵抗 指每日需用200U以上胰岛素并且无并发症者。
原因:a.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b.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减少 c.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治疗:对于a可采用免疫抑制剂; 对于b和c 可换用其他物种胰岛素或改用高纯度胰岛 素,并适当调整剂量。
2、应用 轻症,尤用于肥胖者,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3、不良反应 发生率高、少用 ① 消化道症状 ②低血糖反应 ③酮尿或乳酸血症(可危及生命) 由于增加糖的
无氧酵解,使乳酸产生增多。
三、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细胞功能受损是目前临床糖尿 病治疗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胰岛素抵抗有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
1型糖尿病人仅有获得性胰岛素抵抗,在控制血糖 后胰岛素抵抗可消失;
为含有2,4-二酮 噻唑烷结构的化合物
新型治疗糖尿病药物, 目前为研究热点。显著改善 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 对Ⅱ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 并发症效果好。
[药理作用及机制]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3、改善高血压 4、对 Ⅱ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①抗动脉粥样硬化 ②明显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延缓蛋白尿的发生 5、改善胰岛ß细胞功能
糖尿病类型
➢Ⅰ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自身免疫性疾病 – β细胞破坏,胰岛素 分泌缺乏。须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效;
➢Ⅱ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β细胞功能低下,胰岛素相对缺乏、 胰岛素抵抗(INR)。大多可用饮食控制和口服降 糖药,若效果不好需用胰岛素治疗
③胰岛素水肿 用药后部分患者出现颜面及四肢水肿,是由于
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体内发生水钠潴留。
(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
通过生物工程,在基因重组的生物体内合成的; 作用机制、应用等于注射用胰岛素相同; 没用异体抗原性,使用更加安全;
口服胰岛素(己基胰岛素单一聚合物) 胰岛素吸入剂:Exubera
第二节 口服降糖药
磺酰脲类 双胍类 胰岛素增敏药 其他类
一、磺酰脲类
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甲糖宁)、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一代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 格列吡嗪(glipizide)、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二代
格列齐特(gliclazipe,达美康) 共同的结构:苯磺酰脲
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是遗传性的,需给予提 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包括:噻唑烷二酮类、 3肾上腺素 受体激动剂、脂肪酸代谢干扰剂等。
(一)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thiazolidinediones,TZD) (也称格列酮类化合物) 包括: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 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 曲格列酮(troglitazone)
2、临床应用
①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NIDDM 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②尿崩症
仅氯磺丙脲
3、不良反应 ①皮肤过敏,胃肠道反应(常见) 肝损害(氯磺丙脲多见) ②造血系统损害:粒C减少 ③大剂量氯磺丙脲→CNS症状 ④持久性的低血糖症:较严重
氯磺丙脲较易引起不良反应; 尤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易发生。
磺酰脲类降糖机制:
②降低血清糖原水平;抑制胰岛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
③作用于靶器官,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 感性;
④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与亲和力
⑵对水排泄的影响
格列本脲、氯磺丙脲具有抗利尿作用 这是促进ADH分泌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
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三代磺酰脲类具有使血小板黏附力减 弱,纤溶酶原合成增加
三、作用机制
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胰岛素受体(InsR) :由2个α-亚单位及2个β-
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在胞外,含胰岛素结合部位, β-亚单位为跨膜蛋白,其胞内部分含酪氨酸蛋白激 酶( TPK ) 机制:
① Ins与亚单位结合,启动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连锁反应
胰岛素+InsR的α亚基 β亚基自身磷酸化 激活β亚基的TPK 胞内活性蛋白磷酸化反应 降血糖等生物效应
有A、B链 由二硫键以共价键相连
Frederick Banting (1891-1941)
1了加9胰5拿5年岛大S素科a的学ng一家er发级现结 构而---又胰一岛素次之获父得了 诺贝尔化学奖。 11986991年年1H1o月d1g4k日in生s利 用19X21-年射与线B衍e射st首测次定分 了离胰出岛胰素岛的素三;维立 体 了 11作99结 诺62获53年构贝年 No我再尔与be国一化麦l 医科次学克学学获奖劳奖家得。德.合 首次合成了具有生 物活性的结晶牛胰 岛素。
3.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 protamine zinc insulin,PZI) glargine胰岛素
4.单组分胰岛素(monocomponent insulin,McI)
高纯度胰岛素(纯度﹥99%)
单组分胰岛素
二、药理作用
1、糖代谢 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② Ins诱导第二信使的形成 ③可使葡萄糖载体蛋白质重新分布到胞膜 ,加速葡萄糖 的转运
胰岛素结合位点
胰岛素
β
α
α
β
细胞外
酪氨酸激酶活性域
P (内含酪氨酸蛋白激酶 P
tyrosine protein
P kinase,TPK)
P
ADP
胰岛素受体结构及信号转导示意图
ATP 细胞内
Tyr
IRS-1
IRS-1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INSULIN AND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 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特别以糖代谢紊乱为特 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随病情的发展并发一系列心、肾、眼底的微血 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感染、结核及动脉粥样硬化 等多种合并症,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临床特征
药用胰岛素多由猪、牛胰岛提取。 也可通过DNA重组技术利用大肠杆菌获得。
(一)注射用胰岛素
一、体内过程
1、吸收 po无效,需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快 速效制剂可静滴给药
2、分布 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3、代谢 快,t1/2<10min, 但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主要经肝肾灭活,肝:谷胱甘肽转氨酶、 蛋白水解酶。肾:肾胰岛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