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PPT课件

颅内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PPT课件

2.一旦指引导管导管到位,应通过冒烟或造影检测其 头端是否发生血管痉挛和夹层形成等。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六、术中注意事项 1. 指引导管灌洗:采用肝素盐水(500ml+5000u)导管内持续 灌注,防止血栓形成很重要。 2.防止指引导管诱发的血管痉挛 ①当发生严重的血管痉挛,可缓慢回撤导管; ②尽可能保持导管头端远离迂曲部位; ③使用更小的指引导管降低血管痉挛发生率; ④使用软头的指引导管可减少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 ⑤当发生血管痉挛时,可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每次30mg), 但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头痛发生。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四、手术治疗通路的建立 1.穿刺置鞘和造影 2.肝素化(70ug/kg),ACT应保持在250-300秒范围内, 备用鱼精蛋白(每中和1000u肝素需要鱼精蛋白10mg)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五、手术中导管位置
1.指引导管尽可能处于较高的位置可增加导管稳定性。 在无迂曲且无病变的颈动脉系统,推荐将指引导管的 头端置于颈内动脉C2垂直段;如果颈内动脉C1段极度 迂曲的话,指引导管头端更适合摆放在迂曲血管的近 端。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二、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术中事项准备 ⑴建立两条外周静脉通道; ⑵留置导尿管; ⑶除服药之外,术前6小时禁食; ⑷术前在导管室备用所有必备的介入器械。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三、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麻醉 SAMMPRIS研究采用全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术者更 倾向于采用局麻方式。 全麻优点:最大限度减少动作伪影和节约操作时间。 全麻缺点:不能观察或者监测新发的神经系统体征。 局麻的优缺点与全麻相反。
做出这样的判断,没有丰富的脑血管病诊治经验和 相关的神经科学知识是难以完成的
颅内动狭窄介入的治疗目的
1. 扩开狭窄段血管,防治血管进一步狭窄引起 血管完全闭塞而导致中风的发作; 2. 扩开狭窄段血管,极大程度地改善远段脑组 织的缺血症状,如头晕,记忆减退,反应迟钝,肢 体麻木乏力等; 3.支架对易损斑块保护作用,防止斑块脱落造成 远段血管栓塞的缺血性中风.
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部分指南 解读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内科治疗为首选(Ⅰ级 推荐,A级证据)
药物治疗无效以后在有条件的医院可行支架 植入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尚不推荐球囊或支架治 疗( Ⅰ级推荐,A级证据)
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中国指南
适应证 1.主要适应证: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达到70%并 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颈动脉狭窄率为50%以 上且伴有明确的溃疡形成和(或)不稳定斑块者。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一、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与评估 ⑴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晚上全身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 ⑵完善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生化、PR、PTT、EKG、 CT、MRI、CTA、MRA、DSA; ⑶完善血流量检查:SPECT、PET等已证实有脑低血流 动力学区域。
2.次要适应证: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窄率 (直径)>8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 >7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但 需要进行全麻的重大手术者,为预防发生术中脑缺血 可在术前行单侧(优势侧)CAS。
3.特殊适应证: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完全闭塞,但闭塞 段长度≤10mm,且远端流出道通畅并伴有明确相关的 症状和体征者,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属特殊适应证。
颅内动脉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置入术操作要点
一、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术前准备 2.抗血小板药物 至少术前3天双联抗血小板。100+75 对于已经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加用氯吡格雷负 荷量400-600mg 急诊手术者,双联负荷量抗血小板。300+300 <SAMMPRIS研究中,除了给予阿司匹林,应联合波立维 75mg,至少术前5天或术前6-24小时口服负荷剂量 600mg,但这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群>
合并脑卒中 59%病例5年内复发
目前我们对脑血管狭窄认识
➢ 脑血管病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 ➢ 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25%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变,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死 ➢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有无中风风险、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 颈动脉狭窄同侧脑梗塞的发病率高达90-95%,同时颈 内动脉狭窄是进行性卒中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们对脑血管狭窄认识
➢ 颈动脉狭窄引起卒中的主要机理:栓塞、血流动力学及混合机制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
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缺血 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 据国内外报道,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是颈动 脉狭窄。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缺血性脑血 管病的进一步发展即脑梗死的发生;其二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引起 的一系列脑缺血症状。
颅内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
相关解剖
椎动脉 颈动脉 头臂动脉 主动脉弓 心脏
相关解剖
颈动脉头臂动脉 主动脉弓
颈动脉狭窄的测量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危险
狭窄<75% )
1.3%
(第一年
狭窄>75%
10.5% (第一年)
狭窄>75%
30~37%(五年)
狭窄70~79%
合并缺血症状 26~28%(第一年)
者。
其它:1.不能接受或耐受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 2.因血管扭曲或变异而使导管等介入输送系统难以安全通过。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
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
但是,决定某一处血管狭窄是否需要支架治疗 往往需要对患者的症状、影像学结果、既往病史、 伴随疾病、药物治疗史和全身状况等进行综合评定, 权衡不同治疗方法的利弊后,才能做出有利于患者 长期健康的决定,而不仅仅是考虑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
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禁忌症
1. 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等。 2. 颈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长度>10mm,伴有影像证实的血管内
血栓和多段狭窄者。 3. 有出血倾向的同侧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提前
或同时给予治疗者。 4. 3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5. 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