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有关术语的定义3.量值value of a quantity一般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例:5.34m或534cm,15kg,10s,-40℃。
注:对于不能由一个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量,可以参照约定参考标尺,或参照测量程序,或两者参照的方式表示。
4.〔量的〕真值rtue value〔of a quantity〕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
注:(1) 量的真值只有通过完善的测量才有可能获得。
(2) 真值按其本性是不确定的。
(3) 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值不一定只有一个。
5.〔量的〕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of a quantity〕对于给定目的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有时该值是约定采用的。
例:a) 在给定地点,取由参考标准复现而赋予该量的值人作为给定真值。
b) 常数委员会(CODATA)1986年推荐的阿伏加得罗常数值6.0221367×1023mol-1。
注:(1) 约定真值有时称为指定值、最佳估计值、约定值或参考值。
(2) 常常用某量的多次测量结果来确定约定真值。
13.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
例:a) 用来测量长度的千分尺的温度;b) 交流电位差幅值测量中的频率;c) 测量人体血液样品血红蛋浓度时的胆红素的浓度。
14.测量结果result of a measurement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注:(1) 在给出测量结果时,应说明它是示值、示修正测量结果或已修正测量结果,还应表明它是否为几个值的平均。
(2) 在测量结果的完整表述中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必要时还应说明有关影响量的取值范围。
15.〔测量仪器的〕示值indication〔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测量仪器所给出的量的值。
注:(1) 由显示器读出的值可称为直接示值,将它乘以仪器常数即为示值。
(2) 这个量可以是被测量、测量信号或用于计算被测量之值的其他量。
(3) 对于实物量具,示值就是它所标出的值。
18.测量准确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注:(1) 不要用术语精密度代替准确度。
(2) 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21.实验标准〔偏〕差experimental standard deviation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可按下式算出:s=式中:χ为第i次测量的结果;iχ为所考虑的n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注:(1) 当将n个值视作分布的取样时,χ为该分布的期望的无偏差估计,2s为该分布的方差2σ的无偏差估计。
(2) 为χ分布的标准偏差的估计,称为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
(3) 将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称为平均值标准误差是不准确的。
22.测量不确定度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注:(1) 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2) 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
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
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3) 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有关的)分量。
23.标准不确定度standard uncertainty以标准偏差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
24.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type A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用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注: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有时也称为A类不确定度评定。
25.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type B evaluation of uncertainty用不同于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定标准不确定度。
注: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有时也称为B类不确定度评定。
2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ombined standard uncertainty当测量结果是由若干个其他量的值求得时,按其他各量的方差和协方差算得的标准不确定度。
27.扩展不确定度expanded uncertainty确定测量结果区间的量,合理赋予被测量之值分布的大部分可望含于此区间。
注:扩展不确定度有时也称为展伸不确定度或范围不确定度。
28.包含因子coverage factor为求得扩展不确定度,对合成标准不确定所乘之数字因子。
注:(1) 包含因子等于扩展不确定度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之比。
(2) 包含因子有时也称覆盖因子。
29.〔测量〕误差error〔of measurement〕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注:(1) 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
(2) 当有必要与相对误差相区别时,此术语有时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
注意不要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后者为误差的模。
32.随机误差random error测量结果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之差。
注:(1) 随机误差等于误差减去系统误差。
(2) 因为测量只能进行有限次数,故可能确定的只是随机误差的估计值。
33.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与测量的真值之差。
注:(1) 如真值一样,系统误差及其原因不能完全获知。
(2) 对测量仪器而言,其系统误差也称为测量仪器的偏移。
44.测量仪器的准确度accuracy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
注:准确度是定性的概念。
46.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error〔of indication〕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注:(1) 由于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
(2) 此概念主要应用于与参考标准相比较的仪器。
(3) 就实物量具而言,示值就是赋予它的值。
47.〔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maximum permissible errors〔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s〕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注:有时也称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
第二节测量误差、测量准确度和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定义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因此测量结果是通过测量得到的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测量结果可能是单次测量的结果,也可能是由多次测量所得。
对于前者,测得值就是测量结果;若为多次测量所得,则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才是测量结果。
误差是两个量值之差,因此误差表示的是一个差值,而不是区间。
误差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随机误差的统计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下述三方面:(1) 对称性(2) 有界性(3) 单峰性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常常简称为测量准确度。
由于无法知道真值的确切大小,因此准确度被定义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于是准确度就成为一个定性的概念。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定义为: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注:(1) 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偏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斗宽度。
(2) 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
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估算,并用实验标准偏差表征。
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偏差表征。
(3) 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而所有的不确定分量均贡献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有关的)分量。
表2-1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区别第二节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1.找出所有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量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第一步是找出所有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影响量,即所有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原则上,测量不确定度来源既不能遗漏,也不要重复计算,特别是对于比较大的不确定度分量。
2.建立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数学模型其目的是要建立满足测量所要求准确度的数学模型,即被测量Y 和所有各影响量i X 之间的函数关系:12(,,,)n Y f X X X =L从原则上说,数字模型应该就是用以计算测量结果的计算公式。
要求所有对测量不确定度有影响的输入量都包含在数学模型中。
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考虑的各不确定度分量,要与数学模型中的输入量一一对应。
3.确定各输入量的估计值以及对应于各输入量估计值i x 的标准不确定度()i u x输入量最佳估计值的确定大体上分成两类:通过实验测量得到,或由诸如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材料手册、文献资料以及实践经验等其他各种信息来源得到。
4.确定对应于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i u y若输入量估计值i x 的标准不确定度为()i u x ,则对应于该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i u y 为()()()i i i i ifu y c u x u x x ∂==∂5.列出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也称为不确定度概算。
6.将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i u y 合成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 u y根据方差合成定量,当数学模型为线性模型,并且各输入量i x 彼此间独立无关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c u y 为()c u y =7.确定被测量Y 可能值分布的包含因子得到各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后,应该先对被测量Y 的分布进行估计。
8.确定扩展不确定度U9.给出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第五章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字模型第一节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来源于下述几个方面: 1.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2.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3.取样的代表性不夠,即被测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4.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参数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5.对模拟式仪表的计数存在人为的偏移 6.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7.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8.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数的不确定度 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和假设 10.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第二节建立数学模型一、测量模型化二、对数学模型的要求数学模型应包含全部的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影响量,包括修正值以及修正因子。
一个好的数学模型应该能满足下述条件:(1) 数学模型应包含对测量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全部输入量,即不遗漏任何对测量结果有显著影响的不确定度分量;(2) 不重复计算任何一项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有显著影响的不确定度分量;(3) 当选取的输入量不同时,有时数学模型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各输入量之间的相关性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