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定时规范答题,提升得分技能训练课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孙司封书曾巩运使司封阁下:窃闻侬智高未反时,已夺邕邑地而有之,为吏者不能御,因不以告。
皇佑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珙不听,宗旦言不已。
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佑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珙又不从。
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
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
”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
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
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
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
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
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
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
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
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
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
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
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
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
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
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巩初闻其死之事,未敢决然信也。
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
况陈珙以下皆覆其家,而宗旦独先以其亲遁,则其有先知之效可知也。
以其性之喜事,则其有先言之效亦可知也。
以阁下好古力学,志乐天下之善,又方使南方,以赏罚善恶为职,故敢以告。
其亦何惜须臾之听,尺纸之议,博问而极陈之?使其事白,固有补于天下,不独一时为宗旦发也。
伏惟少留意焉。
如有未合,愿赐还答。
巩顿首。
(选自《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策:预测,估计。
B.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诋:谩骂。
C.度珙终不可得意得意:骄傲自满的样子。
D.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旌:表彰。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意。
所考的四个实词分布在全文中,需要判断是否正确。
选项C项中的“得意”应作为“接受意见”的意思。
答案 C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B.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C.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D.前后得言者甚众/又得其弟自言/而闻祖袁州在广东/亦为之言/然后知其事使/虽有小差要其/大概不诬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
首先根据标志词和语法结构初步断句,接着要关注一些虚词,如“而”“也”等词,这也是断句的关键,最后再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合理。
答案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节叙述了孔宗旦在面对侬智高反叛一事中的言行。
文段紧扣最主要的行为展开,着意突出叛乱前的反复进言、叛乱中的奋力抗击、叛乱后的慷慨赴难。
B.孔宗旦预测到侬智高要反叛,便多次向陈珙提出警告却不被采纳,所以孔宗旦只好自己坚守城池以至被俘遇难。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替孔宗旦鸣不平。
C.作者认为,如果孔宗旦的进言不被拒绝的话,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灾难,而且孔宗旦原本可以不说一句话,因为保卫全城和老百姓是陈珙的职责所在。
D.孔宗旦把侬智高要反叛的信息告诉了陈珙和当地的使臣,但都没有被采纳。
所以作者指出,这些使臣后来不敢出面澄清,不敢帮孔宗旦说话,是怕连累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
本题涵盖内容广,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C项,“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战争灾难”表述错误。
答案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的家人走了两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了,城中将士都响应他。
(2)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还有谁肯说呢!【参考译文】运使司封阁下:我私下听说侬智高还没有公开造反时,就已经侵夺邕州的一些地方,作地方官的不能抵御,因而也不把这一情况上报。
皇佑三年,司户孔宗旦测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
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
陈珙怒斥他说:“司户发疯了吗?”皇佑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
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
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
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没有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
”他的家人走了两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了,城中将士都响应他。
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
城破,侬智高很高兴抓住了宗旦,想任用他。
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
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
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
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
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
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
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
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置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
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才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
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还有谁肯说呢!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
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
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
那么,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彰赞扬他,来震动当世呢!我开始听说他殉难的情节,还不敢立刻相信。
先后遇到持这一说法的人很多,还得到他弟弟的亲口证实,而且听说祖无择在广东也为他说话,然后知道了这件事,即使有小的出入,但是大体情节不会有问题。
况且陈珙以下的官吏们都全家覆灭,而宗旦独独先让他的亲属逃走,就可以知道他有先见之明了。
再从他的个性喜欢谋事这一点上,也可以知道他先见之明的效应了。
因为您爱好古道,崇尚学习,志在以天下向善为乐事,又正好出使南方,把赏善罚恶作为职责,所以敢于把这件事告诉您。
您又何惜于花费一点时间听一听,写一纸尺把长的奏议,为宗旦广问众人而极力陈述呢?如果他的事情能辨白昭雪,必然有益于天下,而不仅仅是为宗旦争这一时的功劳啊。
敬请稍稍留意一下这件事。
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希望能赐给我一个答复。
曾巩叩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莽败,更始立。
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
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
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
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
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①,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
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
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及王郎起,遣将徇上谷,使急况发兵。
恂与门下掾闵业共说况曰:“邯郸拔起,难可信向。
昔王莽时,所难独有刘伯升耳。
今闻大司马刘公,伯升弟,尊贤下士,士多归之,可攀附也。
”况曰:“邯郸方盛,力不能独拒,如何?”恂对曰:“今上谷完实,控弦万骑,举大郡之资,可以详择去就。
恂请东约渔阳,齐心合众,邯郸不足图也。
”况然之乃遣恂到渔阳结谋彭宠恂还至昌平袭击邯郸使者杀之遂与况子弇等俱南及光武于广阿。
拜恂为偏将军,号承义侯,从破群贼。
数与邓禹谋议,禹奇之,因奉牛酒共交欢。
光武南定河内,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
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③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两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注】①建节:执持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