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3.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
但是,在位于湖北随州的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群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同一墓葬中发掘出19件鼎和12件簋,显示出这位西周早期的墓主人曾侯的地位相当显赫。
通过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A.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这是西周宗法制的体现之一B.虽然叶家山墓葬超出规格,但是足以看出当时在贵族内部才能使用鼎簋之物C.叶家山墓葬超出已知礼制的最高规格,明确显示周天子当时地位极度的衰落D.政治上的分封制下,墓葬主人僭越权利4.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5.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A.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B.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学术倾向C.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D.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立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8.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9.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A.地方分权与制衡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地方权势过大10.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1.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13.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
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
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5.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16.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17.《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18.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B. ①④②③C. ②①④③D. ④①③②19.“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1.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上述史料,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 甲说、丙说B. 甲说、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2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23.《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想要: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C.设厂卫,加强监督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24.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25.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
”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
”材料说明了: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第二卷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