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源头辨析
注释: ①任伟: 《西周封国考疑》,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2004 年 版, 356 页。 ②李伯谦: 《吴文化及其渊源》, 《考古与文物》, 1982 年第 3 期。 ③李学勤: 《吴国地区的尊、卣及其他》, 《吴文化研究论文 集》,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朱凤瀚: 《古 代 中 国 青 铜 器 》,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有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 皆周太王之子, 而王 言, 而东汉以后的文献记载多认为在今苏南苏州、无
季历之兄也。季历贤, 而有圣子昌, 太王欲立季历以及 锡一带。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云: “吴,
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文身断发, 示不可 国号也。太伯居梅里, 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括
题之一。本文认为“太伯奔吴”最先是到宁镇地区, 具 法全面了解吴国来龙去脉的。也正因此, 有关“太伯奔
体而言就是现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横山一带, 因此吴文 吴”与吴文化起源的课题便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
化的起源地应为江宁横山。
一。
关于吴国的起源, 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
太伯所建吴国究竟位于何处, 《史记》中并没有明
渡、滁河渡、铜陵渡一带, 镇江丹徒至大港的长江沿岸 身, 为夷狄之服, 示不可用”。王充《论衡·谴告篇》曰:
是大型土墩墓的密集分布区(如丹 徒 烟 墩 山 墓 、丹 徒 “太伯觉悟, 之吴、越采药, 以避王季。”郑玄注《论语·
史
实
大港母子墩墓等)。通过对这些大型土墩墓中随葬的 泰伯篇》亦云: “泰伯因适吴、越采药。”太伯、仲雍曾托
要来源于良渚文化, 与中原地区的商文化基本上没有 而与此同时, 有些铜器则
直接的关系。西周时期, 太湖地区分布的青铜文化主 仍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特
要是受宁镇地区同时期的文化影响, 与关中、中原地 征, 如立耳、浅腹、三足外
区的周文化亦没有直接联系”①。换言之, 苏州、无锡一 撇的“越式鼎”等, 又与中
1954 年丹徒烟墩山墓出土的宜侯久一 簋也为我们
期才成为吴国的统治中心, 早期吴国的统治中心并不 提供了有力佐证。宜侯久一 簋内底铸有铭文 12 行、120
在此。事实上, 现在苏州、无锡一带与太伯有关的文化 余字, 记述周康王改封虞侯久一 于宜地为宜侯, 同时赏
遗迹均为东汉以后所建, 如无锡梅里太伯庙和鸿声 赐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
江宁横山
●赵建中
吴文化源头辨析
提到江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吴文化是一个 涉水来到荆蛮之地, 建立吴国。此事在《左传》、《国语》
不能回避的话题, 而有关吴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吴都的 等先秦典籍中亦都有记载。然而对于后世研究者而
地望, 历来也是先秦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争论不休的话 言, 由于事涉上古, 年代湮远, 仅凭这些文献记载是无
笔者认为, 太伯奔吴最先到达并立足的是宁镇地 说, 其所至之地应在宁镇一带。
区。宁镇地区以宁镇山脉而得名, 这里主要是一些海
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从当时的地理形势来分
拔 200 ̄400 米左右的丘陵山岗, 无论地形地貌还是风 析。《史记》称太伯、仲雍“奔荆蛮”, 商末周初之际, 荆
土文化, 都有别于太湖地区。虽然同处长江下游地区, 楚之地以长江中游为中心地区, 未远达太湖流域, 而
( 即鸿山) 太伯墓, 最早为东汉永兴二年(154), 汉桓帝 和奴隶之事。据唐兰先生考释, 虞便是吴, 虞侯久一 是仲
敕令吴郡太守麋豹修建, 而苏州阊门太伯庙与灵岩山 雍的曾孙周章, 他所受封的“宜”在江苏丹徒附近。④从
太伯墓亦是后世所修, 因而均难免附会之嫌。
而 证 实 了 文 献 汇 载 中 关 于 “太 伯 奔 吴 ”的 记 述 并 非 传
但两者却分属不同的青铜文化系统, 太湖地区为马桥 南京一带号称“吴头楚尾”, 属于荆楚边缘地带, 倒是
文化, 而宁镇地区则为湖熟文化。湖熟文化因首先发 可以与之联系上。今天的苏州以东太湖流域, 在当时
现于今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而得名, 今皖南地区也属 已接近海边, 随着长江泥沙淤积, 海岸线不断东移。长
脱其罪, 授以陕西左布政使, 使理秦赋”。
将德闻拿解进京, 下大理狱, 罪论处斩”。
实
叶德闻少年时就跟随父亲经商, 头脑灵活, 精于
探 源
筹算。他一到任, 就对所属郡、县的财赋进行清查, 处
( 责任编辑 尤 岩)
57
名考略》亦认为: “今无锡县东南三十里有泰伯城, 地 圆 鼎 , 垂 腹 、提 梁 两 端 带
着一种新文化的出现, 而界定两者过渡的标志便是西 镇地区并在此立足。
周初期土墩墓的出现。在这些土墩墓中, 一些大型土
具体而言, 今南京江宁横山一带很可能就是太伯
墩墓引起了学者们的特别关注。目前已发现的大型土 奔吴最初所至之地。据赵晔《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载,
墩墓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三大重要渡口— ——瓜州 太伯、仲雍“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 遂之荆蛮。断发文
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 原地区的铜器风格相异。③
因素。因此可以肯定的是, 太伯、仲雍带领周人于商周 说 明 当 时 这 一 地 区 既 受
之际建立的吴国最早不会立国于太湖地区。关于这一 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又仍然保留着土著文化的一些特
点, 已有的考古发现亦可以证实。太湖地区迄今发现 征, 结合史书上有关吴国早期历史的记述, 周人与荆
曰梅李乡, 亦梅里村。城东五里有皇山, 一名鸿山。”然 兽 首 的 卣 , 附 耳 、高 足 圆
而, 文献中的这些记载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并没有找到 盘以及圆鼓腹、双半环耳
相应的确凿证据。考古研究表明, 当中原地区处于商 的簋等等, 很显然是受到
文化时期, “太湖地区分布的是马桥文化, 这一文化主 来自中原周文化的影响。
来调停。但有一桩经商地盘的纠纷, 德闻处理失措, 双 组织清查郡县账目, 茂先极为害怕。一些自知账中有
方不服, 继而动手械斗, 闹出了人命。朱元璋闻知, 他 诈的府衙官员也极为心虚, 他们同一批已被查办的县
本就对商人没有好感, 于是把闹事双方的领头人和调 令狼狈为奸, 四处收集叶德闻的材料, 又采用移花接
给仲雍, 仲雍又传位给季简, 季简传位给叔达, 叔达传
给周章。这时周武王已伐灭殷商, 访求太伯、仲雍的后 人, 到周康王时便把周章分封在吴地为诸侯。
即今天的江宁横山。据史书记载, 春秋时期, 吴、楚两 标志着吴国的政治中心正式由宁镇地区迁移至太湖
国曾于衡山交战, 吴军大败楚军。《左传》“襄公三年”, 地区。
记此事云: “楚子重伐吴, 为简之师。克鸠兹, 至于衡
山。”鸠兹在今安徽省芜湖一带。而衡山的地理位置, 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称: “丹阳县之横山, 去鸠兹 不 远 。 ”此 丹 阳 县 (治 所 在 今 江 宁 区 丹 阳 镇 )为 秦 时 设 置, 位于今苏、皖两省交界处, 俗称“小丹阳”。古横、衡 通用, 横山即衡山。《太平御览》卷 46 引山谦之《丹阳 记》云: “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 连亘数十里。或云楚 子重至于横山是也。”南宋 王 象 之 《舆 地 纪 胜 》卷 18 《太平州》云: “横望山在当涂县东北六十里, 亦名横 山。其山四望皆横, 故名。”清人钱大昕在其《廿二史考 异》卷 4 中亦认为, 安徽当涂县东北之横山即太伯奔
的吴国遗址集中在春秋时期, 而具有吴文化特点的青 蛮是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建立起吴国, 可见两者亦是
铜器则是到了春秋晚期才大量出现。青铜器为贵族阶 相吻合的,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吴文化早期的活动中心
层的特有标志, 这一方面说明吴国统治势力此时已入 不在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 而在宁镇地区。
主该地, 另一方面也说明太湖地区最早要到春秋中晚
停人均押解进京, 关押在大理寺中, 朱元璋又亲审此 木的手法, 罗织了许多德闻的罪名。茂先奔走南京, 恶
案。叶德闻被第一个推上大堂, 原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人先告状, 诬告德闻贪污钱财。朱元璋难辨真相, 对这
谁知朱元璋见他“身材魁梧, 声音高亮, 极为喜爱。开 位自己亲手提拔的二品官大失所望。于是“朝廷震怒, 史
"""""""""""""""""""""""""""""""""""""""""""""""
刑场。他大呼冤枉, 痛骂奸诈小人, 要求面见圣上。可 理了数十起贪赃枉法的案子, 并查办了一批郡、县官
为时已晚, 监斩官一声令下, 因祸得福的陕西布政使 员。然而, 举世皆浊, 叶又怎能独清呢? 三秦的财赋是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耗时 10 年, 拍摄和征集 了大量照片 , 在 继 《百 年 旧 影 》、《百 年 历 程 》、《苏 州 旧街巷图录》之后, 第四部《老苏州》系列画册《苏州 往事图录》已于 2008 年 2 月由广陵书社出版。
《苏州往事图录》载有照片 500 多张, 300 多页, 用真实的画面来解读那些刚刚逝去的岁月和那个 时代里的人生和事物。
பைடு நூலகம்
于这一文化系统。大量考古研究表明: “湖熟文化与吴 江镇江以下在汉代以前为喇叭口形, 并不适宜渡江,
文化关系密切, 有继承发展关系, 是相当于商代早期 而宁镇地区则是历史上一些重要渡口的所在地。因
吴立国之前的先吴文化。”②尽管吴文化的主要因素传 此, 太伯等人是不可能舍近求远, 选择在今苏州一带
承自湖热文化, 但吴文化相对于湖熟文化而言仍代表 渡江的, 而极有可能是在今安徽和县一带渡江到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