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三章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在内容上,他主张表现高贵人物, 歌颂王权。反对在艺术上表现“市 井”、“村俗”。 在形式方面,强调形式要符合内 容的理性要求,也必须合乎情理。强 调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如对戏剧: “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的发展;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 从开头直到结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这就著名的“三一律”。
2、结构上:构思要清楚,布局要 合理,不落俗套,剪裁要恰当。 3、语言要简洁、明晰、朴质、典 雅、流畅。 4、戏剧“三一律”原则。即时间、 地点、情节的一致。
三、莱布尼兹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 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 (一)他对美学史上的贡献主 要在他的哲学直接影响了美学 的发展方向。
《泰囧》和笑
三、“内在感官”说
(一)夏夫兹博里(1671-1713):剑桥 新柏拉图主义:天赋观念 内在感官(内在的眼睛、内在的节拍 感)(类似于第六感)。人天生就具有审 辩善恶和美丑的能力。 1、感性直觉 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 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2、与理性的结合:动物性部分与理性部分 吃草的牲畜:它们欢喜并不是形式而是形式 之后的实物。 人不能用动物性的部分去体会美和欣赏 美„„要用心和理性。理性主要指人的善根, 生来就有的道德感和是非感。 3、矛盾性:美感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这时期的英国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建立在 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一方面也是反映当时 英国文艺实践情况的。涌现出了大量经验主 义美学家。
一 、培根美学思想 二、霍布斯美学思想 三、“内在感官”说 四、伯克美学思想 五、休谟美学思想
一 、培根美学思想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国近代实验科学和经验主 义哲学的奠基人。美学观点: (一)学术三分,把人类的学术活动 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 (二)虚构更美,阐明了为什么要诗 这种虚构的历史,以及为什么诗比真 实历史更能引起人的美感。 (三)寓言(虚构)在先,后代读者 对诗的解释和发挥往往是主观的。 (四)美是自然的客观属性,主要表 现为“比例的奇特”,动态美胜于静 态美,还强调美的整体性。
(二)他的哲学观点,“单子 论”和“前定和谐论”。
莱布尼兹
(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洛克的“白板 说”而提出“先验说”说。他把认识分 为朦胧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而明晰的 认识又分为明确的认识和混乱的认识, 在他看来,审美趣味或鉴赏力实际上就 是一种混乱的认识,这种分类给美学带 来了重大的影响,启发了鲍姆嘉通,促 成了作为一门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学 科的诞生。
(二)哈奇生(1670-1733)
1、两种内在感官:识别美的;善的内在感 官
2、美感不是起于便利、习俗或教育,而是 天生的
四、伯克美学思想
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英国 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美学著作:《论崇 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在朗吉弩斯以后和 康德以前,研究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著作。 (一)论崇高 1、崇高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崇高主要与 “自我保全”的情欲相关。 涉及自我保持的感情大部分注重于痛苦和 危险。 适于激发产生痛苦与危险的观念都是 崇高的本源。 当危险或痛苦逼迫太近的时候, 不可能引起任何欣喜,而只有单纯的恐怖
(三)崇高与美的比较 1、崇高的对象在他们体积方面是巨大的, 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 2、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而伟大的东西 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 3、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 地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 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 往往作强烈的偏离;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高度发 展,自然科学在牛顿的影响之下也有迅速的 进展。哲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建立起一套 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 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 性观念,所以和大陆的理性主义是对立的。 在培根,霍布士和洛克诸人的手里,经验主 义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片面地强 调感性经验,它或是停留在机械主义上面 (例如霍布士,洛克和傅克),或是流为感 觉主义,导致主观唯心主义(例如巴克莱) 或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例如休谟)。
(三)尊崇古典、摹仿古典。 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最好办法即摹仿古典,因为古典即自然,摹仿 古人即摹仿自然。古典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就在于对自然的描写尽善尽美,抓到了普遍永 恒的人性。摹仿古典是获得表现自然的最好办 法。
(四)形式的规范与技巧的完美。
1、文艺题材体裁的规定:
悲剧写人的巨大不幸,激情冲突的痛 苦,属高雅体裁,以严肃的诗体加以表现; 喜剧、讽刺诗写日常生活中琐事和人的弱 点,属低级体裁,可以日常生活的散文化 的语言;田园诗写和平宁静的心绪和庄园 风景;哀歌写忧郁的爱情。总之,“诗体 各有其美”,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形 式。
笛卡尔
二、布瓦洛
布瓦洛 (Nicolas BoileauDespreaux,1636—1711) 法国著名诗人、美学家、文艺批 评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 和发言人。他的《诗的艺术》集 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 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其主要 美学观点:
布瓦洛
(一)理性原则: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是笛卡尔主义的理性, 即人天生就有的良知,这是一种抽象的、不 变的,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底的判断 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他认为理性是艺术 达到完美的最高尺度,是创作与批评的最高 原则。 他并不反对艺术表达情感。但他认为不 论是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还是艺术的内容和 形式,都必须服从理性。
在文艺实践方面,英国文学自从伊 利莎白时代戏剧在莎士比亚手里达到高 峰以后,一直在蓬勃地发展。莎士比亚 的范例教育了英国人敢于冲破古典传统 的公式和规则,结合时代的需要,独辟 蹊径,进行创作。另外,报刊文学,市 民戏剧以及近代小说都最早在英国出现, 浪漫主义的萌芽也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中 就已逐渐生长起来。这些转变在欧洲大 陆上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霍布斯
(二)想象力与判断力 1、想象力:看到类似点(求同) 2、判断力:看出事物的差异与不同 (辨异) 3、判断力更重要:有判断而无想象可 以成为智慧;有想象而无判断则不能。 (三)诗要逼真才美 我不同意那些认为诗的美就在于虚 构离奇的人。因为正如真实对历史的是 应有的约束,逼真对于诗的自由也是应 有的约束。
话剧《油漆未干》严格遵循三律模式
(二)摹仿自然原则:
布瓦洛的“自然”不只指客观自然界, 而且指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特别是指合乎 常情常理的人性。这种合乎情理的自然,在 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不允许描写性 格发展变化。“自然”主要指的是“城市” 和“宫廷”。因此,他的自然原则是理性原 则的补充。
课前音乐欣赏
第三章 欧陆理性主义美学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一节:欧陆理性主义美学 第二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一节 欧陆理性主义美学
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大陆盛行理性主义哲学。 理性的统治地位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儿。 笛卡儿为哲学由于忽视数学的推理方法而长期萎靡 不振,感到十分惊奇。而且,对他来说,无论什么 观念,如果不借助他通过自身的直觉而发现的那种 自我证明强使他的理性所接受,如果不是从各种公 理和各种基本的、必然的事实中通过严格的逻辑联 系推论出来,那他就决意不承认这样的观念是正确 的。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 连第一句话立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
2、优美的客观性质
美的对象:美指的是物体中能够引 起爱或类似情感的一种或几种品质。 美的对象比较小;是光润的;各个 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各部分不露棱角, 而融为一体;形体纤弱,粗壮而有力的 体魄对美是有害的;色彩洁净明快,但 又不强烈刺眼;如果不得不突出一种色 彩,也要配上其他的色彩,使其在变化 中得到冲淡。 比较: 比例不是美的原因; 适宜性不是美的原因; 圆满不是美的原因。
在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下,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美 学迅速兴起,蓬勃发展,主 要代表是法国的哲学家笛卡 儿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布瓦 洛,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兹 和美学家鲍姆嘉通。理性主 义美学崇尚理性和逻辑推演, 对无法确定的审美经验持怀 疑态度,肯定人类的先验理 性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一、笛卡尔 二、布瓦洛 三、莱布尼兹 四、鲍姆嘉通
(二)论优美
1、美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主要与“社会交往” 的情欲相关。 两性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观念是由 “爱”引起的,是美感产生基础。人们喜欢美, 并从美的观照中获得美感,是由于人们生来就 有一种维系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两性相互 交往的本能要求。动物并不凭美去选择异性, 而人爱异性固然以异性为先决条件,但也是因 为“美”,这种“复合的情欲”,叫做爱,美 感就是爱所引起的快感。 更一般的社会交往——其他三种社会情欲 (同情、模仿、竞争心)
(四)美与善: 1、美指的是某种表面迹象预示其为善的事 物。 2、三种善: 预期希望方面的善,谓之美 效果方面的善,就像所欲求的目的那样,谓 之为令人高兴 手段方面的善,谓之有效,有利。 (五)笑: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 骤发的自荣(或译,突然的荣耀感)是 造成笑这种面相的激情,这种现象要不是由 于使自己高兴的某种本身骤发的动作造成的, 便是由于知道别人有什么缺陷,相比之下自 己骤然给自己喝彩而造成的。
培根
二、霍布斯美学思想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代表作《论人性》 《利维坦》。 (一)想象: 1、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 2、渐次衰退的感觉:等同于记忆 3、简单想象:将感受过的呈现出来 4、复合想象:把不同的记忆复合起来,人头 马,金山;把自己想象成赫剌克勒斯或亚历山 大(类似联想) 5、想象的序列(实际说的是人的思维): 不经控制没有意图的:思想迷走。 有控制有意图的,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求 因(找东西);求果(预见,智慧)。
伯克
2、崇高的客观性质 对象的可怖性只是崇高的一个本源, 只有对象的可怖性与主体保持一定的距 离,即人身安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才 能成为崇高的对象。 在客体方面,激起崇高感的事物在体 积方面是巨大的,在力量方面是无限的, 表面上是凸凹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色调 是朦胧晦暗的,线条是径直的,也许其 外形模糊不清,有强烈的光或者黑暗, 有巨大声音与响度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