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自我发展第一节自我研究的理论一、自我研究的历史分析自我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对自我的哲学解释;二是对自我的科学解释。

(一)对自我的哲学解释20世纪以前,对自我的解释主要是来自哲学家的思考。

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认为,自我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小限度的痛苦。

康德认为,研究自我也就是研究善意,决定道德的就是这种善意而非行为的后果。

亚当.斯密认为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别人就成为了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穆勒认为,研究自我救赎研究一个人怎样朝着善行和良心的方向发展。

孔德从发展的角度认为,自我要经历三个阶段:神学的(儿童)、形而上学(青少年)和科学的(成年人)。

(二)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解释和研究在心理学被称为一门科学之后,开始了心理学家对自我的研究和解释。

詹姆斯在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了美国心理学。

他认为自我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我们把世界分成“我”和“非我”,这种划分和定义是基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

他还提出社会自我的观点,认为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

鲍德温提出了系统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自我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儿童学会把人和物体分开;然后,学会把自己看做是许多成员中的一员,但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最后,儿童能从别人是感受看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

他也强调,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发展而来的。

库利提出著名的镜像自我观点。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一个孩子学会采择别人观点很重要,自我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互相作用过程。

麦独孤认为自我的实质是本能。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物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由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

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越之间的关系。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任务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提出创造性自我这个概念,任务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

沙利文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在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

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付和适应。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

从1947年以后,罗杰斯日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临床和实证两方面加以探索。

罗杰斯强调现象学的研究取向,即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来解释他们。

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这个自我,实际上是现实的自我,它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

相对于现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还有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

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形成概念或构念以组织现象预测未来,以求减少不确定性,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这种个人构念,是个人对周围世界进行知觉、解释和赋予意义的方式。

在个人构念理论中,自我是运用这些构念的个人或角色;另外,自我也可以是一个构念,而且通常是核心的、高级的构念。

由于所有的构念都有两极,与自我构念相对的一极就是非我,从而形成更高级的自我—非我概念。

自我本身也可以有两极。

马库斯的自我图式理论认为,自我图式是指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自我图式是一种与其他认知结构功能相似的认知结构,影响着信息加工过程,影响着新刺激的评价。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智能三层次理论由安德烈亚斯.德米特里欧提出,在该理论中,智能包括三个主要层次:环境指向系统、自我指向系统和加工系统。

环境指向系统和自我指向系统都是建立在加工系统这个平台上的。

环境指向系统负责对来自环境的不同领域信息的表征和加工。

一个系统要成为有智能的,必须包含更高级的认知系统,或者超认知系统。

超认知系统主要是一个自我指向的系统,包括自我理解、自我监控、对特任智能的理解等方面的过程和知识。

是很多方面的中介:1、心理和现实。

2、环境指向系统的任何部分和其他认知功能。

3、加工系统与环境指向系统。

超认知系统通过工作超认知和长时超认知其作用。

工作超认知的产物被整合到长时超认知中。

长时超认知的内容在三个模型中:认知模型、智力模型和认知自我模型。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研究自我发展的原因1、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广泛地使用与自我有关的各种概念。

2、自我发展是很多科学研究的对象。

3、自我是个体人格的核心,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依据。

4、研究自我的发生和发展对揭示人类的心理的本质有帮助。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自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体我。

在1—2岁,儿童逐渐学会称自我为我,这是客体我产生的标志。

2—3岁以后,儿童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从而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

最早研究个体自我意识中自我认识的发生的是达尔文和普莱尔。

通过对婴儿照镜子时对镜中映像的反应来了解婴儿是否有自我意识。

阿姆斯特丹通过实验提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阶段一:游戏伙伴阶段。

阶段二:退缩阶段。

此时婴儿自我认知迹象已初露端倪。

阶段三:自我意识或自我认知的出现。

刘易斯和布鲁克斯—冈恩和我国学者刘金花等的研究证实结果和阿姆斯特丹等基本符合。

时蓉华提出了确定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四个标准:1、儿童能够区分值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

2、儿童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3、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4、儿童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形成自我意识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知觉上,表现在他们能清楚地把自己和其他人划分开来,并能使用代词你、我区分。

自我知觉主要通过如下行为表现出来:1、指挥别人的行为。

2、描述自己的行为。

3、占有感。

4、移情作用。

幼儿期的儿童很难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情绪体验。

小学生对自我的描述已经开始关注比较抽象的心理状态和品质。

青少年在描述自己时具体描述越来越少,更多的涉及品质、信念、动机等。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最显著变化是自我的分化:自我分裂成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并有矛盾呵差距。

从高中到大学阶段,自我的分化一直存在,一直为追求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统一而努力。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G.诺曼认为自我发展模式包括五个阶段:1、主观的—物质的自我阶段。

2、相互的—工具的自我阶段。

3、共同的—包含的自我阶段。

4、系统的—有组织的自我阶段。

塞尔曼认为个体认识自我过程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不能区分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

第二阶段,儿童到了六岁以后,认识到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的差别。

第三阶段,大约在8岁以后,儿童认识到内部心理现实与外部身体现实无须相关。

第四个阶段,在青少年早期,个体懂得了自知或自我反省。

第五个阶段,在后青少年期,青少年认识到一些无意识的心理经验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发展关于自我概念的界定,不同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看法,詹姆斯、库利、麦克康尼斯等人都有过研究,不同的定义对加深对自我概念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测量主要有Q分类法和投射测验法、语义分化测验问卷调查法几种方法。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是结构的变化和量的变化。

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父母的影响、社会阶层的影响、成熟的影响、认知的影响。

第四节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既指自我独立性、持续性、稳定性的意识,同时又指自我形成团体的价值观、连带感等。

有时指有意思的个体的同一感,有时指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有时作为一种自我综合活动的标准,有时还作为一种与团体的理性和同一性的内在同一的保持。

既包含意识的一面、又包含无意识的一面;既与自我发展相联系,又与团体同一性相联系;既是自我的综合作用,又是自我综合的结果和标准。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主要是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防止同一性的混乱是青年期的任务同时也是贯穿整个人生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有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发展理论的。

一个是马希尔编制的一种半固定的访谈来测量同一性状况。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职业、宗教和政治。

第二种是心理社会发展量表(IPD),由库斯坦丁纳波编制的,是由60个项目组成的问卷,测量埃里克森的前六个危机的解决情况。

第五节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一、自尊的发展自尊和自我概念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外貌、能力等方面对自己的感知,主要是属于自我描述方面的内容;自尊指个体已作出的或通常持有的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它所表达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关于自尊的结构问题研究者们各有观点,都提出自己的结构模型,如詹姆斯的单维结构模型认为自尊就是一种成就感。

波普和麦克黑尔以及塔佛若蒂分别提出自己的二维模型。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三维或四维模型以及六维、八维模型。

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行为或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由班都拉提出。

主要决定于四个因素:实际的工作成就、期待性经验、言语说服力、情感唤起。

自我效能感有很强的动机意义,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活动、认知过程和社会性发展进程。

三、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等作用,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以成功适应社会。

儿童自我控制的策略主要有:利用言语调节、自我暗示、自我监督。

四、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由美国神经病学家戈尔德斯坦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机体潜能发挥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本性中一种创造性倾向,是人的主要动机和生活最高目标的实现形式。

由马斯洛引入心理学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二是个人潜能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有两条标准:一是人的本质和潜能现实化;二是没有基本能力的欠缺。

有两种类型:一中是健康型自我实现,更务实的自我实现者;二是超越型自我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