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蔬菜价格分析

蔬菜价格分析

蔬菜价格波动分析—以白菜价格波动为例蔬菜作为重要的农副产品,既去年高昂的蔬菜价格“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之后,今年多种蔬菜价格同比下降明显,这不仅损害了农民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白菜首先降价,接着芹菜、茄子、生菜、胡萝卜等相继降价,这场由白菜引发的降价潮更是让农户叫苦连连,以至于已经入冬对于白菜价格仍然没有较大影响。

多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蔬菜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是一些地区农村的支柱产业;蔬菜又是我国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因此,蔬菜产业对我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几年我国蔬菜价格起伏波动频繁,且大幅度波动时有发生,如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蔬菜价格就经历了大涨大跌的过程。

因此,研究蔬菜价格变动原因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数据来源: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产生原因及影响力度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产生原因影响力度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环境影响良性农民自身因素观念、文化等良性供给和需求市场交易特征良性流通因素信息传输、流通、地区差异部分非良性人为炒作和政府监管政府调控机制不健全非良性一、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对蔬价的直接影响力度。

我国是地理和自然环境十分复杂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对蔬菜价格的影响是直接的基础性的,只要有自然灾害发生,必然直接影响相关蔬菜价格的上涨。

其上涨幅度与受灾蔬菜的种植面积和受灾的程度直接相关。

一是虽然我国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但大多数都属于局部的小范围灾害,大面积的甚至全国性的灾害少。

当局部自然灾害影响当地某些蔬菜产量时,一般都会由其它非受灾地区的蔬菜来弥补。

二是我国的蔬菜种类多、产地和上市季节差别大,再加上我国农村己大量运用温室大棚等种植技术,使得当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自然灾害发生时,一般只影响到少数蔬菜品种的供给,很少影响到所有蔬菜品种的供给。

自然灾害对菜价的间接影响力度。

我国菜农绝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实体,其生产经营实力的“小、散、弱”是这些菜农的突出特点,他们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比较粮食生产,我国政府日前对蔬菜的生产还没有最低保价政策,菜农一旦遇到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供求风险,经济损失全部都由菜农自己负担,不但会影响当年的蔬菜市场供给,也会影响到下一个生产周期的蔬菜生产与市场供给。

因此,自然灾害也会间接地、经常地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蔬菜品种的供给量经常产生波动,从而导致相应的销售价格经常发生波动。

然而,今年天气较往年比没有较大自然灾害,使得白菜不易存储,市场供应量充足,相应的白菜价格一路下跌,冷空气的到来也未给白菜价格带来改观。

蔬菜加工程度低,不利于蔬菜存储由于我国消费者偏好消费新鲜蔬菜,而对干菜、腌制菜等的需求较少,所以我国蔬菜产业的加工环节相对较落后,往往仅限于蔬菜清洗、包装等环节,一般不能减少在流通领域的损耗,也不能延长蔬菜保鲜期等。

另外,我国一般的蔬菜批发市场设备较简陋,没有专门为蔬菜建立的冷藏库等保鲜设备,不利于调节蔬菜上市量对价格的冲击。

当大批量蔬菜集中上市的时候,没有办法通过存储等方式减少蔬菜供给量;而当蔬菜上市量少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通过销售储藏的蔬菜来增加蔬菜供给。

二、农民自身因素1、农户蔬菜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导致蔬菜产量的不稳定首先,我国蔬菜生产的特点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

由于小而散的蔬菜生产使得农户收入对蔬菜的依赖程度不高,也较难做到蔬菜种植的长期规划,容易出现盲目种植的情况,农户每年都处于种与不种、或种多少菜的抉择之中。

蔬菜种植户经常根据前一年或是前一季的蔬菜价格,或是参照邻近户的选择来进行蔬菜种植抉择,这样容易出现跟风的现象。

并使得蔬菜单一品种的产量很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大批量同种蔬菜集中上市或是同种蔬菜上市稀缺的情况,也就是蔬菜市场供应的大幅度波动,导致价格大起大跌。

其次,我国蔬菜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有些蔬菜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但带动的农户数量少,不成规模,而且公司是以自身盈利为目的的,生产加工的蔬菜均走品牌化路线,直接进人超市专柜,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刁、比重。

另外,为了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国外的经验是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将农户组织起来,可以抵御一部分市场风险,提高市场议价等能力。

但是我国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覆盖的农户范围有限,而且合作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到位,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很低,使得农户的蔬菜销路和销售价格得不到保障。

2、农民的蔬菜销售以中间商收购为主,不利于维护菜农的利益我国蔬菜种植户销售蔬菜,以中间商收购为主要渠道,也就是农户生产的蔬菜主要通过中间商进人批发市场环节。

蔬菜的中间收购商,主要是以菜贩子和经纪人为主,这种蔬菜流通渠道由于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而且受中间商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另外,蔬菜种植户和中间商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间收购商在议价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两者属于两个对立的利益主体。

所以以中间商收购为主的流通形式,使蔬菜种植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同时也不利于稳定蔬菜价格和蔬菜销售量。

由于2010年蔬菜价格大幅度升高,诱导陕西省许多地区农民增大了蔬菜种植面积或者“跟风”种植,使得许多蔬菜品种产大于需,到2011年4月份,周至县二湾村种植的芹菜每市斤跌西省运城市物价局的监测数据,2010年下半年以来该市的各类蔬菜价格上涨幅度在30%一50%左右,当地政府和蔬菜经营者及时组织调运外地蔬菜弥补市场的短缺,到当年12月份,青椒市场售价下降25 % ,豆角下降25% ,芹菜下降33%,大蒜下降7%,白菜下降20% ;黄瓜洒红柿、土豆价格持平。

因此,由于有充足的生产供给量为基础,由于流通量不对称而对蔬菜销售价格的影响力度一般总是局部的、暂短的。

但是,如果是由于生产领域的供给量不足再加上流通量的不对称原因引起的销售价格的波动,这种影响力度就会产生“雪上加霜”的后果。

至5分钱;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种植的包菜每市斤跌至8分钱;洋县马畅镇、渭水镇和贯溪镇种植的菜花每市斤跌至5分钱。

这些菜农均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蔬菜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上讲,蔬菜的价格是由蔬菜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当蔬菜价格过度上涨时,会导致居民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人者的利益受损;而当蔬菜价格过分下跌时,又会损害菜农的切身利益,即“菜贱伤农”。

如图所示,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斜率陡峭),当粮食丰收时,供给曲线从S下移到S`,价格从p1降到p2,总收入从OP1E1Q1减少到OP2E2Q2。

农民就赔了。

民蔬菜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菜价,是二者的乘积。

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蔬菜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另外,蔬菜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菜价下跌时,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蔬菜是一种必需品,对蔬菜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蔬菜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四、流通因素1、流通渠道繁多我国蔬菜流通渠道多种多样,有直接流人产地的农贸市场,有直接流人销地的零售环节,也有通过一级批发市场流人零售环节,还有经过两级批发市场才流人零售环节。

错综复杂的流通环节使得蔬菜的流通成本急剧增加,与此同时,批发市场作为蔬菜的集散地,大量的蔬菜供给和需求在这里聚集,应该很好地发挥价格形成的功能。

但是我国缺乏完善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容易出现蔬菜价格的波动。

我国的蔬菜批发市场由于经营主体和需求主体都太过分散,而激烈的竟争必将导致蔬菜价格剧烈的波动,不利于稳定蔬菜价格。

另外,我国的批发市场建设不完善,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批发市场履行何种职责。

而批发市场作为独立的主体,必然会在一定范围内追逐私人利益,使得蔬菜价格更容易产生波动,更容易出现市场风险,不利于蔬菜上市量以及蔬菜价格的稳定。

2、流通费用较高我国蔬菜流通和运输环节的各类费用很多,其中包括:蔬菜在公路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蔬菜进入批发市场的进门费或者竹理费,每个蔬菜经营摊位的摊位费,蔬菜进入超市的进店费,等等。

城市化的扩张也使得周边菜地供给能力变弱,长途运输蔬菜越来越成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的主要方面。

譬如大白菜,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大白菜主要来自河北唐山的玉田县,新发地市场的商户到玉田收购大白菜的装车价格是0.16-0.2元/公斤,当地雇工砍白菜、剥白菜、装车的费用是10元/小时n人,摊入成本,合0.09元/公斤,由菜农支付,等于种菜的与帮工收入相当。

当然,由于今年大白菜的价格比较低廉,种菜的收入(毛收入)与收菜的收入(纯劳务收入)平分秋色,其他销售价格高一些的蔬菜,劳务费用所占的比重稍小一些,但是帮工的劳务费用所占的比重确实是在逐年上升。

3、蔬菜生产地区较分散,地区间蔬菜价格相差较大由于我国疆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票赋等条件不同,使得我国蔬菜生产的地区比较分散,而且不同地区间的蔬菜生长时期不同。

蔬菜生产格局的形成,要求蔬菜在各地区之间能够方便的流通,比如冬季的南菜北运、夏季的北菜南运。

但是,我国近几年来频繁发生雨雪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影响到蔬菜的运输,导致局部地区蔬菜供应不足、局部地区蔬菜销路不畅等情况。

不同地区同时出现蔬菜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现象,必然会导致地区间的蔬菜价格相差较大,不利于稳定蔬菜的供给,进而更不利于稳定蔬菜价格。

五、人为炒作和政府监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商务部门和物价部门等,基本上全面退出了对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与交易的经营行为的直接管理与干涉,总体上看,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的。

但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各类相关部门在对农副产品流通与交易具体行为的直接管理与干涉全面退出的同时,却没有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竹机制。

突出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许多相关文件,提出了许多规范和监管包括蔬菜在内的农副产品流通与交易的办法,但是却都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率的农副产品的流通与交易的监管制度体系、机构体系和法规体系。

据新闻媒体报导,山东省金乡县是我国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2010年大蒜收获季节期间,中间商从农民乎中收购的大蒜价格大约每市斤1. 4— 1. 5元,而中间商通过囤积居奇或者多次转乎倒卖(有些大蒜甚至存在中间商的冷库中没有动却几乎倒卖了多次),就使销售价格上涨了二三倍,达到了每市斤5元左右甚至更高的水平!所以,炒作者选取城市蔬菜供给作为投机的重要方面。

我国农副产品的流通与交易在监管方面的制度、机构与法规体系还很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