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学论 (1)

现代教学论 (1)

强调以传授经验知识、技能技巧为主的教育改革运动和五十年代末至今的强调以发展智能为主的课程改革运动。

前者包括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苏联凯洛夫的传统教育学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两个发展阶段;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可夫,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等。

l、强调传授知识的教育改革运动(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杜威( 1859—1952)的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教育派——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流派。

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设立实验学校,探究儿童的学习方法,实验他的教育理论。

他强调学校应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并把儿童比做太阳,提出学校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旋转——儿童中心主义。

他还总结了一个班关于课程设置的情况,作为他教学主张的实例。

可见,杜威是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实际经验出发,让儿童在“做”的过程中学习。

把活动和劳作当作整个学校教育的中心,把“用”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把教育看作是对生活的适应。

他还主张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校与周围区域生活的联系。

基本评价:杜威的理论和实践,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压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儿童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离相对比,自然是一种进步。

但他把事务主义的实践提到了第一位,反对班级授课制,反对传授系统知识和分科教学,降低了理论的作用,破坏了系统的普通知识的学习,在“做”中学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到的却都是些表面肤浅、支离破碎的东西。

而他所强调的实践,又主要是限于手工劳作,学生的劳动视野也就相当狭窄。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推行的结果是使美国普通学校的教育水平大大落后于欧洲国家,一度造成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失败。

(2)、觊洛夫的传统教育学思想1939年他接受了苏联政府的委托,写成了其教育学的第一个版本(原名《教育学参考资料》)。

时代需要,就决定了其教育学必然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张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贯彻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量力性、巩固性原则。

这比起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苏联教育、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强调发展智能的课程改革运动(1)教举论的新使命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西德――瓦·根舍因――范倒教学论现代教学论三大派别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新体系苏联――苏霍姆林斯纂――和谐教育理论共同特征: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发展智能,从发展智能出发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发展智能上。

I973年我国才有译本——《教育过程》——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现代教学论代表性著作之一。

(3)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追求目标趋势:①各国日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②教育处于不断改革之中,改革又是沿着由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到重视智力、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这个方向发展的。

目标:扩大和提高科技队伍。

具体措施:加强中小学科学特别是理科基础知识教学,努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加速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大学生队伍,大力培养研究生。

二十年中一些主要国家的大学生在校人数成倍增长。

3、世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1)国家领导人亲自抓教育改革(2)教育改革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3)全面和重点相结合,提高一代人的素质①教育改革的全面性。

A、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德育、智育一直到劳动教育,从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教育结构一直到学制、课程、教材、教法和成绩的考查评定等,都要改革,都在改革之中。

B、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计算,力求把整个国家的建设事业发展计划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事业全面地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教育改革的重点:重在质量,重在基础,重在普教。

这是因为:A、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积累性和程序性的,只有普及了小学教育,才能更好地挑选出精英的中学生,以此类推,才能选出精英的大学生、研究生和选拔出尖端的科技人才。

B、科学技术要最终变成生产力,除了要有尖端人才搞创造发明,还必须有亿万爱过良好普通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工人,没有他们,科学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就难以物化,社会生产效率就难以提高。

科学技术水平越提高,这个问题就越突出。

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个典型。

它的尖端人才、创造发明都不多,但由于技术工人基本素质好,加之科学管理水平高,劳动生产效现代教学论(之二)二、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1、关于赞可夫教学新体系和凯洛夫传统教育学关系的三种意见(1)没有本质区别。

都是在总结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

(2)绝对对立的两个体系。

前者是全新的创造。

(3)继承发展。

前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冲破了后者的束缚,有了独创性的发展和重大突破。

2、前者是从后者中分化出来的赞可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从1950年致力于研究普通教育,在工作上和凯洛夫长期合作,并在I956年和凯洛夫、冈查洛夫、叶希波夫四人合作主编了《教育学》第三版——仍是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体系。

所以,赞可夫的教学思想,特别是他的早期思想,受凯洛夫的影响很大。

之所以说赞可夫是建立了教学论的新体系,是因为他提出并解决了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凯洛夫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批判了把知识和智力割裂的片面性,论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一致性,并把二者都列为教学任务,从而结束了二者关系上的割裂论。

但他又过分强调了其一致性的方面,而忽略了其差别性,尤其是没能实际地研究与揭示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能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性——他没有把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辨证关系阐述清楚,没有能够解决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

赞可夫不但看到了知识与智力的差别,而且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3、赞可夫教学新体系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4、赞科夹对凯洛夫的发展和突破(1)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方面(前者制约着后者)凯洛夫的基本观点: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才能的培养,发展能力的问题被传授系统知识所代替(对我国的影响直到现在仍很深刻)。

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运用现成知识,听从教师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努力探索的学习精神——教与学的关系变成了讲与听的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僵死的“满堂灌”,教学过程变成了机械的“讲、听、背、考”。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缺少创造才能。

赞科夫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既要使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又要使学生得到理想的一般发展;在学生一般发展得到进展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高质量地领会知识,掌握技巧——把教学与发展结合起来,这是教学论的一次根本变革。

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现存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走科学家追求真理的道路,逐步形成一种主动弄清问题的内心需要。

“学会游泳,就得下水,如果总是用一条背带牵着儿童走路,他们长大了就将成为意志薄弱、消极被动的人。

”(2)教与学关系方面凯洛夫主张“三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重教不重学,心中无儿童。

赞科夫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既重视研究教师的教,又注意指导学生的学;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渊源强调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把其当作唯一的组织形式,忽视了生产实践、现场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结构方面,不管教学内容和对象如何,硬套五大环节——他的教育学,引证经典和苏共中央的决议较多,多是从其中找理论根据,组织教学理论体系——内容就不够丰富,理论就缺少实践基础,自然也就往往有偏颇之见。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体系,是在有预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合乎实际,合乎辨证法。

试举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认为二者是因果关系,教学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

这种因果关系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发展过程的特点是除外部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教得再好,学生不学,或学不得法,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又是学生自觉而牢固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

因此,要大大提高教学教育过程对学生—般发展的效果。

②在教育的作用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内外因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

③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方面,主张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

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的不同,运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不能用一个现成处方去包医百病。

他既有实践基础,又注意了合理继承——教学与发展互相关系的理论,就是吸收继承了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896—1934)的观点:“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另外,他本人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学研究领域中去,使心理学观点成为探讨教育学问题的重要武器,从而使他的教学论思想更丰富、更充实、更合理。

5、赞科失的教学原则及其评价五条: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除此之外,另三条曾遭到传统派的激烈反对,而正确认识它们对理解赞科夫的教学论又有很大关系,故着重谈一下。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指责:不利于消化.巩固知识,造成负担过重和师生过于紧张。

其基本精神是:①它是针对传统教育学教学进度过于缓慢而提出来的。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千遍一律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②强调高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不是在课堂上匆匆忙忙把尽量多的东西教给学生,不是匆忙从事和追求记录,而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般发展来决定掌握知识和技巧的适宜速度。

其要旨——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在原地踏步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断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丰富儿童的智慧,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纳于一个广泛的体系中——以广度求深度,以速度求巩固。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提出的针对性——传统的小学教学严重低估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极其贫乏的缺点。

实质——强调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中的认识作用。

据实验观察材料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

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