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3、模式的现实性。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 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二、传播过程要素分析:传播者把信息编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去, 受播者收到受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 生一定的效果和反馈。
(一)1、传播者:
(1)拥有可以向别人发送的信息。
(2)需要把这些消息、要求、知识、技能的信息转换为信号才能 传送出去。
还 原解 符释 码者
制 成 符 码


该模式指出:就传播活动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 一个符码的世界里,它制成符码,同时也把符码还原, 他接受信号,也同时付出信号。这模式显示了一个人 的传播系统,他自己是符码还原者、解释者也是符 码制成者。

制成符码 解释
还原符码
音讯 音讯
乙 还原符码
解释 制成符码
4、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5、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
(二)受播者与译码者:
(三)信息: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
1、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2、内容:信息内容是传播者为达到其传播目的 而选取的材料,它除了包括信息的成分之外, 还包括有信息的结构。
指的分别是:
Who

Says what
说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对谁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Why
为什么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对象即学生 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 教学环境
拉斯威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但 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 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 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 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 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 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 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 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媒体是指传送信息符号的有关工具。它包括有发出 与接收信号的器官或机器,载送声、光、电信号 的空间与线路,以及书籍、报纸、杂志、播音、 电话、电影、电视、教学用的教具等。
(三)编码和译码
传播过程中,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 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在接收端将接 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称为“译码”。
2、模式的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 的事实、联系或方法?
3、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 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
4、据此而作出的测量,其准确程度如何?
多伊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模式的创见性:它提供了多少新的深刻见解?
2、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 这关系到模式的交通,是否能以最经济的方法 达到预定目的。一个无人超越的例子就是爱因 斯坦用E=mc2表达的能量和物质可相互转换的 理论。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 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在接收端的译码过程,也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四)噪声
是指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干扰和歪曲,噪声可以 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五)反馈:反馈信息可以从自己传送信息的行 为中得到也可以从受播者接受信息后的反应行为 中去获得。
教育传播学
主讲教师:李景奇
第三章 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的含义:运用抽象、简化的方法,将
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 就称为模式。 (二)模式的功能: 1、组合功能 2、启发功能 3、推断功能 4、测量功能
(三)模式的评价:
1、模式的组合功能如何?
要素 结构 视
传播技巧


符触

处理 号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 通道和受播者。
(一)信源和编码者
1、传播技巧:包括语言、文字、思想、手势及表情。
2、态度:பைடு நூலகம்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等。
3、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 富的知识?
(四)宣伟伯模式
来源 制成符号 信号
还原符号 目的地
该模式指出:传播者将信息制成,使成为一种信号, 然后为对方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赋予意 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
经验范围
经验范围
来 源
信息
目 的 地
该模式指出:在制成和还原两个阶段中,有一个 重要的先决条件,即制成者和还原者必须要有共 同的经验范围,彼此才能沟通,以产生共同的认识。
第三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几种主要模式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二)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三)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 二、几个教育传播模式述评 (一)坂元昂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海曼和弗朗克教育传播过程模式
2、受播者:
(1)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自己所熟悉的符号,并按自己的经验 译成信息意义。
(2)受播者是信息传送的终端,他接收信息后,会产生一定效果, 出现思想与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再回送到传播者,就是反馈, 或者再向别人传送他取得的信息,这时受播者也就成了传播者。
(二)信息和媒体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和事实,而这些内容和事实却不 能信息社会传送出去,它必须转换为某种符号, 然后通过某种媒体才能传播出去。
传播者对反馈有适当的反应能力,及时调整传播 行为,就能收到好的传播效果。
(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表现:1、知识信息的增加。
2、态度行为的改变。 3、社会生产的发展。 4、科学技术的进步。 5、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三、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最早阐述传播过程 的模式。这个模式很简单,但扼要地列出 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 听众、场合及效果,亚里斯多德提出:说 话的人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 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
3、处理:是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所做的种 种决定,应注意具有恰当的处理方式。
(四)通道:就是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
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教学传播 过程。
第二节 教育传播过程分析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含义: (一)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二)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 (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 (三)通道传送阶段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五)评价与反馈阶段 (六)调整再传送阶段
(三)香农-韦弗模式
这是一个把传播过程分成七个要素,带有反馈的 双向传播模式,这一模式是用图解形式表示的。
它认为:从信息源中选出准备传播出去的信息, 然后,这一信息经编码器转换为符号与信号, 信号通过一定的信道传送出去。在接收端,接 收到信号之后,经译码器转换成符号并解释为 信息的意义,最后为信宿。受播者收到信息后, 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 式给传播“反馈”信息。另外,在传播过程中 还存在有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以影响到、编 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
该模式指出:传播过程中包括了反馈的现象。
某甲
制成符码 解释
还原符码
音讯
朝向某乙
该模式指出:传播者将信息制成,使成为一种信号, 然后为对方所接受后,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赋予意 义后才算达到目的地。
(五)贝罗模式
信源
(SOURCE)
传播技巧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
信息
通道
受者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讲者 (Speaker)
演讲 (Speech)
听者 (Audience)
效果 (Effect)
场合(Occasion)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 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拉斯威尔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H. 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 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 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 模式(表2-1)。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 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 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 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这7w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