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坛
1、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年少而才高的
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刚 健的诗风突破了宫廷文学狭小的范围,扩大了 诗歌的表现领域,并在体式和格律上有所探索, 奠定了五言律诗,发展了七言歌行,为唐诗的 全面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卢照邻(634? -689?),自号 幽忧子,幽州范阳 人。患风疾去职隐 居太白山。因不堪 病痛,自沉颖水而 死,有《幽忧子集》 七卷。
王勃(649-676), 字子安。诗人王绩的 侄孙,号为神童。进 士出身,官处下僚。 27岁时渡海省亲,坠 水而死。有《王子安 集》十六卷。
骆宾王(638? -684),婺州义 乌人。天姿聪颖, 曾做官、从军, 因写《代李敬业 传檄天下文》获 罪,后下落不明。
杨炯(650- 693),陕西华阴人。 十岁应神童举及弟, 待制弘文馆,后为 各地方官,死于任 上。有《杨盈川 集》。
诗旨
双 关
卢照邻《长安古意》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
一群娇鸟共啼花。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片片行云著蝉鬓, 纤纤初月上鸦黄。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 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 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
四杰的贡献及地位
1、转变诗风 a.具有变更文坛绮艳诗风的自觉意识和明确的 审美追求。 b.很大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c.提升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2、改进诗体 五言律诗与七言歌行体在他们手中基本定型。
2、“沈宋体”与律诗的定型
“沈宋体”:指以沈、
宋诗歌为规范、内容多
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 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 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 七言律诗。主要贡献在
仄仄平平平仄仄
独 不 见
梁武帝 萧衍诗 中的人 物,后 来用作 少妇的 代称
沈佺期
以重彩浓笔夸 张地描绘女主 人公闺房之美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首 句 入 韵
中间两 联对仗 工密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押 阳 韵
二、初唐诗坛:唐诗高峰的准备期
(一)前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多为宫廷诗,题材狭窄,词藻雕饰,“上官体”为代表;其 中王绩能够超脱流俗,诗风清新朴素。
(二)后五十年,改革诗风,初建唐诗风范
1、“初唐四杰”崛起,开始突破宫体诗的范围,感情基调趋 于清新健康。 2、“文章四友”、“沈宋”等台阁诗人使律诗在音律形式上 得以定型。
上官仪(608?-64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 召授弘文馆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 很高,名噪一时。麟德元年被杀。后追赠中书令、 楚国公等。
“上官体”:指以初唐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 的诗体。多奉和应制之作,内容狭窄,片面追求声 辞之美,重视对偶技巧,笔法细腻精巧,诗风绮靡 婉媚。时人多学其体者,谓之“上官体”。
2、王绩(约590—
644),字无功,自号 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 斗酒学士,绛州龙门 (今属山西)人。有 《东皋子集》。《全唐 诗》收50多首。代表作 《野望》。
野
王绩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初唐后期: 改革诗风,初建唐诗风范
仄起仄收(不入韵)(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平起仄收(不入韵)(五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入韵)(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入韵)(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兵符 长 安 从军之由 从军出征 从军打仗 从军体验
从
军
杨 炯
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听觉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视觉
秋天
在狱咏蝉
骆宾王 代指囚犯
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度大庾岭
宋之问
雁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梅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首句不入韵,五言律 属对精工,韵律和谐
全诗借度岭所见景物, 抒发离国怀乡的深恻 情思。
3、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年轻时任侠使气,放荡不羁。 后进乡学,立志读书,遍览 经史百家。24岁举进士, 旷放倔傲,曾两次出征边塞, 因屡进谏遭贬。后辞官返乡, 为县令诬陷,下狱而死。有 《陈伯玉集》,存诗120余 首,代表作《感遇》38首、 《登幽州台歌》、《蓟丘览 古》7首。
幽 独 空 林 色
芊 蔚 何 青 青
兰 若 生 春 夏
感 遇 其 陈二 子 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贡献
陈子昂诗歌创作的理论主张与他的创作 实践,彻底清除了南朝诗歌与唐初宫廷诗的弊 病,为唐诗注入了生命力,完成了诗风改革的 使命,开启了盛唐整整一代诗人。清人沈德潜 曾说:“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所谓“起 衰”、“始正”正是从他的清除六朝至唐初的 积弊,使诗歌走向更为广阔的现实而言的。
诗歌革新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 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 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1、批判齐梁诗风,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2、提出纠正的方法与途径,主张文学创作应恢复 “风骨”、“兴寄”的优良传统。 3、提出新诗风的要求,即劲健刚直的内容和优美艺 术形式的统一。
感 遇其二十九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 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跔兢万仞,崩危 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 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 横!
芳 意 竟 何 成
岁 华 尽 摇 落
袅 袅 秋 风 生
迟 迟 白 日 晚
朱 蕤 冒 紫 茎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初唐宫廷诗人的创作情况及评价。 2、结合“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谈谈他们对唐诗发展的 贡献。 3、简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4、名词解释:初唐四杰、上官体 5、背诵篇目: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6、参考书目: 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 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陈子昂明确提出“兴寄”、“风骨”的主张,扭转诗坛风 气,使唐诗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张若虚、刘希夷营造了新的诗歌意境。
(一)唐初五十年:宫廷诗的时代
创作上仍承袭着南朝诗歌的绮靡诗风, 原因在于: 1、历史的积习与传统的惰性 2、作家队伍的构成 3、帝王的审美趣味
1、上官仪与“上官体”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原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把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渲染得空灵 又朦胧,把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思抒写得真 挚而缠绵,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思索表达 得深邃又邈远,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 一体,既涤净了宫体诗的色情,也摆脱了 历来游子思妇的感伤哀怨,表现出一种纯 洁的情爱、美好的憧憬以及朴素的哲理思 考,吸引着千百年来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 真谛。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 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 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 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 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 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娥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唐 诗
一、唐诗分期
1、南宋· 严羽《沧浪诗话》分唐诗为唐初体、
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五个阶段,实际 上已勾勒出唐诗流变的一个基本轮廓。
2、元· 杨士弘编《唐音》,首次将五体归纳为 “初、盛、中、晚”四体。 3、明· 高棅《唐诗品汇》开始明确划分唐诗为 初(618-713)、盛(713-766)、中(766-836)、 晚(836-907)四个时期。
4、张若虚
生卒年不详,扬州人,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共 称“吴中四士”,今只存 诗二首。《春江花月夜》 中浓烈的情思氛围与空明 纯美的诗境,在诗歌意境 创造上为盛唐诗的到来作 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奠 定了诗歌史上的地位。
斜月沉沉藏海雾, 江流宛转绕芳甸, 春江潮水连海平, 白云一片去悠悠, 可怜楼上月徘徊, 江畔何人初见月? 此时相望不相闻, 昨夜闲潭梦落花, 不知江月待何人, 江天一色无纤尘, 应照离人妆镜台。 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照花林皆似霰。 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月何年初照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原逐月华流照君。 可怜春半不还家。 但见长江送流水。 皎皎空中孤月轮。 玉户帘中卷不去, 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乘月几人归, 空里流霜不觉飞, 滟滟随波千万里, 谁家今夜扁舟子? 鸿雁长飞光不度, 江水流春去欲尽, 捣衣砧上拂还来。 江月年年只相似。 落月摇情满江树。 汀上白沙看不见。 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相思明月楼? 鱼龙潜跃水成文。 江潭落月复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