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改正。
做人不可太狂妄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其他古代先哲,都教导我们,做人要踏实、厚道、谦虚,不可狂妄自大!只有谦虚谨慎地敞人做事,才会更加丰富自己,更加充实自己,收获自然也会更多。
一个人有德有才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而狂妄自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无人可比;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到处称雄。
这些狂妄的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低地估计别人的智慧。
他们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他们永远都是正砩的。
殊不知,狂妄往往是与无知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人_旦狂妄就会招人反感,狂妄的结局往往是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人怎么会在事业上、生活中有长足的进步呢?我们来看俄国攻坛上的一个事例。
当年,在俄罗斯大选中爆出了一个冷门:列别德单枪匹马竞选总统,获得了15%的选票,名列第三,叶利钦为了总统的连任,将列别德招至麾下,委以安全会议秘书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重任,于是支持列别德的选民转而支持叶利钦,使得叶利钦在第二轮选举中奠定了胜局。
自此以后,列别德名声大振,成了政坛的大红人。
可是,就是这位政坛红人在上任121天之后就被叶利钦撤销了一切职务,被撵出了克里姆林宫,从权力高峰上跌落下来,如此强烈的反差,原因何在呢?究其根本,是列别德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他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救世主”,而其他人都是无能之辈,正是他的狂妄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列别德担任安全会议秘书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期间,他把所有的政府同僚都得罪了:他攻击切尔诺梅尔金的经济政策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是有利于某些“势力集团”;他指责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做俄罗斯的“摄政王”;他阻挠叶利钦总统任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巴图林担任负责高级军职任免机构的领导人;他一再攻击库利科夫,二且要其“引咎辞职”;最后,他和以前的好友、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吵翻,他指责罗季奥诺夫对空降部队进行改革是“企图消灭空降部队”……目中无人的列别德在议会。
党团中狂妄至极,到处树敌,他谁也看不起。
最终,叶利钦无法再容忍列别德了。
四个月后,叶利钦在电视讲话中撤消了列别德的一切职务,其罪状的第一条就是列别德在未征得总统许可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动,破坏了领导班子的团结。
列别德在121天里的种种表现足以说明他从政经验不足,进而过于狂妄、树敌太多,根本就不具备一名政治家应有的素质。
一个人有多少才能,别人都会看在眼里,不用自己刻意去证明,如果一个人过于狂妄,就会反受其害,为别人留下笑柄。
没有人会愿意相信一个言过其实的人,电没有人喜欢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哪怕是一个人真的很有才能,但由于狂妄、不懂得留三分余地给别人,他的人际交往就会以失败告终,进而丧失很多机会,事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
善于听谏,勇于改过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难免会犯下错误,有的人因为自己犯了错,就强词夺理,一味找借口,甚至为求自保而在抵牾他人;而有的人犯了错误之后,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劝诫,直面错误,悉心改正,这才是一个真正虚怀若谷、谦逊处世的人。
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善于听劝,勇于改过。
有一位机械工程师,他对事情是否做到精确无误的关心,甚于关心事业是否成功。
他认为一个被指出错误的人就如同笨蛋一样,无论错误是由于测量不准确还是观测的角度不对,是错误的结论,还是无效的评估,这些对他来讲都使他没面子。
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不可以在别人面前丢脸。
”事实上,只要是人都会出错,为了保全面子,这位工程师即使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装出一副自己没错的样子。
更为可笑的是,他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会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当然很厌烦他这一点,为此,这位工程师失去了很多人的喜爱和尊敬。
上面所说的那位工程师,他的为人和装出什么都懂的样子,只会让别人讨厌。
作为一个人,与其不懂装懂,摆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倒不如做错事情的时候勇敢承认明智一些。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听劝、敢于认错的明智之人。
唐太宗非常喜欢魏征所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他时常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恼怒就随便杀人,我总是提醒自己以此为戒。
为了国家,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一定接受。
”唐太宗不但这样说,在实际上也的确知错就改。
有一次,唐太宗出行至洛阳,由于地方供应的东西不好而发火,魏征当即劝谏道:“隋炀帝为追求享乐,到处巡游,使得民不聊生,以至灭亡。
今圣上得天下,应当接受教训,躬行节约,怎能因此就发脾气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将成什么佯子?”唐太宗悉心接受了他的批评。
义一年,陕西、河南发大水,不少地区遭灾,唐太宗却执意要建飞龙宫。
魏征上书反对说:“隋炀帝大修行宫台榭,徭役无时,把人民逼上绝境,最后招致灭亡。
皇上要引以为戒,如果重复隋炀帝的做法,还会重蹈隋亡的覆辙。
”最后终于说服唐太宗停建了这项工程,并把备用的木料郡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还有一次,唐太宗要修洛阳宫,河南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反对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之举;收取地租,是重敛于民;连天下妇女时兴高髻,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
“唐太宗看了奏章勃然大怒,说:“这人是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里的女人都变成秃子,他才会满意!”魏征连忙解释说:“人臣上书,言辞不激烈不足以引起圣上的重视,言辞激烈又近于诽谤,希望陛下能够理解。
”唐太宗听了,怒气顿息,派人赏赐了皇甫德参。
由于唐太宗能听大臣的劝谏,勇敢地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过错,因此带来了“贞观盛世”。
人皆有过,关键在于犯错之后的态度,君子由于知错必改,所以仍旧可以得到人们的仰慕,周围的人依然归服他、效法他。
任何人不可能事事皆通、样样皆能,每个人的思想和其他人也不尽相同,思维方式当然也有差异,所以,当有人向你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是反驳你时,自然有他的理由,你不妨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多听他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能会出现与你一意孤行时截然不同的效果。
身居高位不要骄傲蛮横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使他人感觉不到紧迫,没有太大的压力,觉得和他在一起很自在,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谦虚”的人。
古今中外,身居高位,而能保持谦逊谨慎的人,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而那些骄奢蛮横、作威作福的人,多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关于这一点,晋代的石崇就是最好的证明。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以他为代表的贵族官僚开始奢侈腐化,政治日趋败坏。
当时后军将军王恺是司马炎的舅父,卫尉石崇是司徒石苞的儿子,二人都是巨富,经常攀比斗富:王恺用糖膏刷锅,石崇就用蜜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40里长的步障,石崇就用锦缎做50里长的路屏;王恺用赤石蜡涂墙,石崇就用花椒粉和泥装饰房屋。
一次,司马炎赐给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得意之极,就令人把珊瑚树拿给石崇看,石崇并不惊讶,随手抄起一把铁如意将珊瑚树砸得粉碎。
王恺以为石崇是嫉妒他的珍宝,不禁大动肝火,石崇却笑着说:“我马上赔你。
”于是,他让手下人把家中的珊瑚树都拿出来,让王恺挑选,其中三四尺高的有六七棵,至于和王恺那棵相同的就不计其数了。
最后,石崇被相国司马伦的亲信孙秀陷害,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可见,居上而骄是招惹祸害的大敌,一个人如果不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行为,以奢侈骄横为荣,那么祸害迟早会降临到他身上,只有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保持自身。
下面故事中的丞相就是这样一个明智之人。
有一个深受皇帝器重的丞相,每次出门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皮包,但从来不在众人面前打开,大家都非常好奇。
后来,连皇帝得知此事,便到他家中拜访,命令他打开那只皮包,没想到里面放的居然是一件十分破旧的袍子。
丞相对大惑不解的皇帝说:“当年我尚未得到功名时,生活非常拮据,以致衣服破到这种地步,还必须穿在身上。
现在我身居官职,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唯恐忘了当年的困苦,得意忘形,所以常常用这件旧袍子提醒自己:‘贵不可忘贱,富不可忘贫。
’”对待富贵的态度,就是不忘贫贱时的苦难,这样在生活上既保证在富贵基础上的适当节俭,也可以善待像当年自己那样的一些穷人,在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的同时又可使自己的富贵长久下去。
骄傲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最大阻力,它总是怂恿人们孤芳自赏、洋洋自得,自我感觉超过了现实。
这种虚幻的良好感觉是无知、褊狭和傲慢的表现,是与积极进取、朴实和谦恭背道而驰的。
这种错误的思维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它会使你远离现实,阻止你达到完美和正直。
面对称赞不可得意忘形为人处世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事业有所成功,得到称赞不要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即使有所表现也要中规中矩、合乎尺度,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能给人以好感,自己就也会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人与人之间也就会更加和善。
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被一时的得意冲昏了头脑,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此,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能顺达一生。
我们可以从王勃身上明白这一点。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可谓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年少时就写下了《滕王阁序》,名声很大。
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进入自己的王府。
后来,唐高宗授意,王勃来到沛王李贤的府中做修撰,充当谋士和指导李贤读书的角色,李贤对他的才华大加赞赏也十分信任他,交给他的事情也都能妥善完成。
当时宫中盛行斗鸡,沛王也加入其中,每次都能大获全胜,唯独打不过英王李显的那只“骁勇善战”的公鸡,沛王很尴尬,于是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大家听得很开心,都夸奖王勃,王勃也得意洋洋。
不料这件事被唐高宗知道了,大发雷霆,认为如此硅重的文体竟用来写游戏文章,文章说是檄鸡,实际上是挑拨是非,实在可恶。
于是高宗下令,免除了王勃的官职,将其逐出王府。
王勃有才华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赏,理应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王勃没有把握好分寸,得意自己的才华,而受到庶眨,实在是可惜。
可见,得意忘形就会招致他人的忌讳,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要“谋害”你,“树大招风”不是没有道理的。
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里有个叫阮籍的人,此人也是才华横溢,得到别人的称赞,但当时司马氏的黑暗专制统治使他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才华,常常以酒为伴,长歌当哭,不问世事,最终得以保全刍己。
阮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如果他也像王勃那样由于自己有不可一世的才华而沾沾自喜的话,免不了也会为统治者所不容而招来杀身之祸。
人在顺境时最容易失去警惕,肆意而为,这样往往会栽跟头;人在逆境时容易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丧失前进的动力。
所以,做人贵在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得失,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