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敏反应 ppt课件

超敏反应 ppt课件


5
I 型 超敏反应(速发型)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特 点:
①反应发生快、消退快, ②由IgE抗体介导; ③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 ④无组织损伤,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 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ppt课件
6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及其特征 2.IgE及其产生 3.效应细胞 4.生物活性介质
ppt课件
8
2. IgE及其产生
*产生部位:粘膜固有层
* IgE为亲细胞性抗体,通过其Fc段与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结 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IL-4是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的 重要因子。
ppt课件
9
CD4+初始T细胞 IL-4等
CD4+Th2细胞 IL-4等
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ppt课件
14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ppt课件
15
1.致敏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 胞表面FcεRI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ppt课件
16
2.发敏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表面IgE Fab特异性结合 →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ppt课件
28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血管炎症型超敏反应
ppt课件
29
概念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 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 细胞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 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ppt课件
30
发病机制(一)
抗原:
超敏反应
ppt课件
1
超敏指机反体应对(某些h抗yp原e进r行se初n次si应ti答v后ity,)再次接受相同抗原
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 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亦称变态反应
或称过敏反应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ppt课件
24
(一) 发 生 机 制
1.靶细胞表面抗原 *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和HLA抗
原)、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与自身组织结合的药 物半抗原等。
2.抗体: IgG、IgM 等
ppt课件
25
3.机制
* IgG、IgM类抗体
→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
→介导溶细胞效应
* 吞噬细胞表面FcR与C3bR
→调理吞噬
* 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
*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功能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二)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 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5.甲状腺功能亢进
IgE
ppt课件
10
3.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 来源:髓样干细胞前体 • *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 细胞生物学特征 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I; 2)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3)FcεRI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 活性介质。
可溶性抗原 + IgG、IgM类抗体 →免疫复合物
1)大分子量→吞噬清除 2)中分子量→不易清除,易沉积 3)小分子量→滤过排出
ppt课件
33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1)胺类活性物质的释放
* IC直接与血小板表面FcγR结合
→释放组胺等
* 补体活性片段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
* 内源性抗原:变性IgG;核抗原;肿瘤抗原 *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

抗体: IgG和IgM为主;少数为 IgA
免疫复合物: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31发生机制(二)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ppt课件
32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ppt课件
11
2)嗜酸性粒细胞
* 分布: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中;
* 生物学特征 1)不表达高亲和性FcεRI; 2)IL-3、IL-5、GM-CSF、PAF刺激 FcεRI、FcγR、CR1表达↑ 脱颗粒阈值↓ 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4.生物活性介质
活性介质及其生物学效应 * 预先储备的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活性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PAF、细胞因 子(IL-4、IL-13)等。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变应原皮肤试验 2.脱敏治疗 3.减敏治疗 4.药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二、II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 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分类
I 型超敏反应 II 型超敏反应 III 型超敏反应 IV 型超敏反应
ppt课件
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ppt课件
17
三、个体差异性
1、易产生IgE; 2、缺乏分泌型IgA
ppt课件
18
ppt课件
19
(三)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症、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ppt课件
7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变应原及其特征
(1)概念: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 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
(2)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注射治疗性药物:青霉素、磺胺等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