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超敏反应课件
3、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分布在全身结缔组织,特别是血管和淋巴管周围 嗜碱性粒细胞位于血液中,在细胞因子和其它活性介质的作用下,血液中血 液中嗜碱性粒细胞可被招募到炎症局部
三、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变ຫໍສະໝຸດ 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应 答。IgE抗体以其Fc段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eRI结 合,使机体呈致敏状态。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学生: 学号: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y)或过敏反应
(anaphylais),是指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所 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 答。
(二)激发阶段 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依入侵途径而异,与局部或全身致敏肥大细 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物质。
(三)效应阶段 效应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 的过敏反应。 1、速发相反应 组胺引起,介导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2、迟发相反应 新产生的介质引起,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 主的炎症。可引起组织损伤。
四、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二)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三)消化道超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又称食物过敏症 (四)全身过敏反应 主要的临床症状:皮肤红斑,呕吐,腹绞痛、腹泻和呼吸困难 1、药物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 2、食物过敏性休克 动物免疫血清 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能够引起I型超敏 反应的抗原
二、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变应原
呼吸道吸入
花粉,霉菌孢子,宠物毛皮屑 等
消化道摄入
奶,蛋,鱼虾,蟹贝等
药物或化学物质
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2、IgE抗体 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型抗体是引发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FceR 结合。
一、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1. 早期相反应发生快,消失快。 2. 早期相反应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晚期相反应有组织损伤 3. 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抗体 4. 参与的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5. 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才会引起超敏反应。 6.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7. 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急性荨麻疹
湿疹
五、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变应原检测 皮试实验 (二)脱敏治疗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四)免疫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