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B )。
A.儿童中心说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C )。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D )。
?A.生长B.发展C.成长D.成熟4.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个体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7.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D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A )。
A.性机能成熟B.独立思考能力C.个性形成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10.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B)。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B.遗传素质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1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B.社会环境的要求c.教育要求的内化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1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 )。
A.主导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内部动力作用16.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D )。
A.教育B.社会环境C.人的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17.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C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 8.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 B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20.“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C )的言论。
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2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B )。
A.内发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2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B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2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二、填空题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4.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5.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6.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
7.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8.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9.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10.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13.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
14.教育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7.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8.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三、简答题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看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第一,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
有些儿童身心某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儿童则表现得较晚。
第二,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
同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些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存在着个别差异。
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5.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在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集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特供了可能和制约;(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7.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获得发展的。
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8.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
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
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9.简述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家长的职业类别。